关于狼音,好像一些文章说的都不完整。 我感觉所谓的狼音可能应该有两种: 一种是某音高刚好落在某固有共振频点,比如琴箱或面板的固有频率,这种“狼音”的特点是音量大,过度振动音质稍差杂音大,但不算太坏,减弱运弓较易正常。 而另一种狼音可能正好相反,很难起振,断断续续,有难听刺耳的杂音,或激荡出类似狼嚎的啸叫声,改变运弓也很难消除。形成原理很可能正好与第一种相反,(瞎猜)是某频点能量的“黑洞”,在此频点很多美好的泛音都被黑洞吸收去,剩下断断续续孤零零的难以“起振”的基音和刺耳的不谐和杂音。有时不太严重的只表现有点“沙哑” 如果第二种狼音稍严重的,附近的两个音也很可能会“沙哑”,不结实,加上G、D两弦的相应音,就有9个音不良,所以这种琴在我眼里一文不值,我原来有两把琴也有这毛病,拉了一段时间了,多拉也没明显改善,据说要100--200年后才能消除,兄弟们有耐心就等吧,何苦呢。 感觉吉它等弹拨乐第一种狼音影响较大,而摩擦发声的提琴第二种狼音影响较大。 那种杂音都是超高频的,很难录下来,自已拉听起来很难受,现在又不是过去那种艰苦的缺少音乐和娱乐的年代,听啥烂乐器都觉得新鲜。 制琴师如何减小消除小提琴狼音和提高小提琴的音质,根据原理和经验,我认为应该可以达到较理想状态,特别是完全避免第二种狼音和最大限度减小第一种狼音。 我发现,琴箱“共鸣振动”越好的琴越容易产生“狼音”及别的自激声等等影响小提琴的音质。 所以我考虑如下方法可行:摈弃过去那种“好提琴声音要靠琴箱共鸣振动好”的错误观点,我一直想表明反对这种观点。 我认为,好的提琴声音要靠好的声学性能的材料的“平坦的高灵敏度的声学响应曲线”,尽量避免过度依靠琴箱“共鸣共振”来提高小提琴音量和音质。 联想到过去玩音响,是想尽办法避免音箱共鸣振动来提高音质的,音箱一旦产生共鸣振动(不单是固有频率那种共振),声音就严重恶化,虽然例子不完全恰当,但还是有所提示的。主要要靠琴板的良好的频率响应来“辐射声音”,就象扬声器纸盆,而不要太过度依靠琴箱的“共鸣振动”来“放大声音”。 当然也有靠“移动狼音位置”来改善,但我认为这更是下策。 总之,不要只单纯贪图琴箱结构的“共鸣振动好”,而是主要要依靠好木材材料的“高灵敏的宽频带的平坦的响应曲线”。 专业词语可能让人晕头,其实最主要的是尽量能达到“带宽内平坦的响应,不要有波峰,过度靠琴箱共鸣振动易在某频点出现波峰。” |
Archiver|手机版|广告联系| 粤ICP备12009865号粤公网安备 44051302000004号
GMT+8, 2025-1-24 20:26
Powered by Chinaviolin.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