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第一把小提琴的诞生与它的制作者王玫 作者:徐学圣 1935年秋青岛市立中学(现青岛一中)音乐教师王玫,经过两年多的精心研究、花了四个月的时间、完全选用中国的木料,制作出了中国的第一把小提琴,在当时引起极大的轰动。当时的《青岛民报》有详细报道,不少关心中国文化生活的人士也在报刊上发表文章,大力称赞王玫这种有骨气、为国争光的精神,上海一家画报也在显著位置详细介绍了这件事。 王玫原名王文栋,1907年生于山东临沂一个平民家庭中。王玫自小对音乐特别喜爱,在济南上小学时,他每天都要经过一个由日本人开的乐器店,只要看到老板教他的女儿拉小提琴时,他总会情不自禁的在窗口伫立听个究竟。有一天,日本老板发现了他,就对王玫说:“想学琴?买一把吧!”但懂事的王玫知道家中生活困难,根本拿不出钱来买琴,只好摇摇头走了,但要学小提琴的梦想却深深埋在王玫的心中。上中学时,他的一个同学知道王玫非常喜爱小提琴,但又没有琴练习时,就主动借给了他一把破旧的琴让他使用,王玫高兴极了,从此便与小提琴结下了深厚的感情。更让王玫惊讶的是,有一天邻居家的孩子,提着一个包兴冲冲的跑来对王玫说:“你看,我给你带来了一把小提琴”,王玫半信半疑地说:“真的?快拿给我看看”,邻居孩子把这个包打开后,一个破烂不堪、散了架的小提琴出现在眼前。尽管是这样一把琴,王玫还是激动的收了下来。为了能拉上自己的小提琴,王玫四处奔走找人、求人,想方设法要把这把一破琴修好。工夫不负有心人,经过几个月的努力,终于将这把破烂不堪、散了架的小提琴恢复了原形。虽然这把琴的质量太差、音量较小、音质沙哑、外形也粗糙,但王玫仍是爱不释手,他废寝忘食地练琴,终于成了一个真正的“琴迷”了。 1926年王玫来到青岛定居后仍然继续拉琴,在当时的青岛已是小有名气的演奏家了。1930年市立一中要聘用一位音乐教师,王玫毅然辞去了他在银行的工作,到市立一中成为一名专职的音乐教师,这样,他的职业与业余爱好结合在一起了,他珍惜热爱教师工作,因为他能在这个舞台上如鱼得水的施展自己的才华。在市立一中他与国文老师王统照、美术老师王卓等非常要好,他们一起工作、一起交流,他们相互鼓励、互相帮助,从而坚定了王玫要为青岛音乐事业尽一份力量的决心。他组织了一个由音乐爱好者参加的群众团体——“青岛音乐会”并亲自担任会长。这时王玫还结识了一位出色的小提琴手谭抒真,他们经常切磋琴艺、畅谈音乐,一起组织小型音乐会,一起应邀到即墨县立中学参加演出受到热烈欢迎。王玫与谭抒真年轻时在青岛结下深厚的友谊,一直持续到晚年。 二十世纪三十年代,青岛有一个业余管弦乐团,其成员多数为外国侨民,指挥是俄国人,王玫与谭抒真都在这个乐团里拉小提琴。王玫因为使用了那把自己修好的小提琴,在乐团里受尽了外国人的歧视;既是这样,王玫并不在意,相反他更加发愤埋头苦练,锲而不舍,他的演奏水平大大提高,让那些外国人刮目相看。这时一些有志于爱国之士也在报纸上发表文章,一面赞扬王玫的演奏技巧,一面为王玫未能操上一把好琴而感到遗憾。由于王玫在青岛生活的亲身体验,加上朋友的鼓励与支持,从而激起了他要制作小提琴的决心。 1935年春,王玫认为制作小提琴的时机基本成熟,因此就开始做准备工作了。首先要搜集制作小提琴的资料,他的朋友还特意赠送给他两本有关小提琴制作理论的英文书籍,这对王玫来说很有帮助,受益匪浅。他认真阅读、分析研究、反复对比,他了解了有关小提琴制作的关键所在和诸多细微之处,如琴尺寸的大小比例、琴体的形状、背板与腹板采用的木料、木质、木纹走向、上下最佳距离以及指板、音柱、琴码、f孔等都了如指掌。有了这些理论后,他便大胆的解剖了一把小提琴,按照自己的想法和体会,试验着进行修复,从中获取了许多宝贵的经验和珍贵的数据。 1935年春天,王玫认为该付诸于实施了,他首先慎重选去木料,如果选取外国木料,价格太昂贵划不来,最后决定还是选用中国木料吧。他到处找好木料,有一天总算寻到一块上好的木料,他一量木料只够用作底板,在急需木料的情况下,无奈,他灵机一动将床上的一块铺板锯下了一段,这样总算凑齐了木料,王玫这时便静下心来投入制作的过程了。他白天上班,认真教书,晚上参加乐团排练,尽管困难重重、生活艰辛、加上天气闷热、蚊虫叮咬,但王玫制作小提琴的意志从未动摇过,他埋头干活,从不声张。在这些日子里,他的挚友谭抒真向他伸出了援助的手,给予他制作技术上极大的帮助。王玫也细致操作、精益求精、一丝不苟。经过四个月的艰苦劳动,中国的第一把小提琴诞生了。经过试奏后,王玫露出了喜悦的笑脸,因为这把琴的质量要比想象的琴好了许多,它音质甜美、圆润、柔和,高低音统一、协调、声音洪亮而有穿透力。当王玫带着这把琴到乐团里演奏时,那些外国乐手惊呆了,他们认为这是一把意大利斯特拉底瓦利亲手做的琴,根本不相信出自王玫的手,经过谭抒真亲自出面作证后他们相信了,那些趾高气扬的外国人不得不伸出赞扬的大拇指、佩服中国人的骨气和才能。在以后的数年里,王玫又作了20多把琴,全都送给了喜爱音乐但又无钱购买琴的穷朋友和学生。 1937年“七七”事变,王玫因教唱进步歌曲而被迫离开青岛去了天津,在那里它主要从事私人小提琴教学。1949年王玫调入北京人民艺术剧院,创办了我国第一个乐器厂——北京乐器厂,专门研究小提琴制作。1956年他又调到轻工科学研究所,同时他与上海音乐学院副院长谭抒真合作,在上海设立研究所分所。王玫担任过乐器厂厂长、乐器研究所业务领导,是知名的高级工程师。1985年2月,美国的“中国文化研究院”理事会把“艺术博士”学位授予已经离退休的王玫老人,对他在三十年代研制成功中国第一把小提琴和以后的几十年中,对小提琴制作研究做出的贡献给予肯定。同年他还回到了青岛探亲访友,找老朋友、老同事促膝文谈,他与青岛十一中学音乐老师邓余鸿会而叙旧,回忆青岛的生活、音乐的发展。他看到了青岛的变化,特别是青岛小提琴事业取得的成绩,老人激动不已,他的美好愿望终于得以实现。 |
Archiver|手机版|广告联系| 粤ICP备12009865号粤公网安备 44051302000004号
GMT+8, 2024-12-12 11:34
Powered by Chinaviolin.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