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关于自学小提琴问题。很多成年朋友都经常问这样一个问题,就是小提琴可不可以自学?我在网上看到过几位自称完全自学小提琴并取得很好成效的朋友,但我不了解实际情况,不敢轻易评价。从我自己学琴的经历来说,我一开始就没想过完全自学,因而就在艺校拜了一位60多岁的老师。我只是随随便便地以提问题的方式上了4堂课,总共时间加一起不到一个小时。当我感到我已知道按着五线谱怎样拉琴,只是缺乏练习时,我才走上自学的路子。后来我和这位老师成了朋友,偶尔打电话请教一两个问题,也请他吃过几次饭,在席间他与我交流式地教过我一些东西。 我一点也不后悔一开始拜了一位老师,而且也感到从这位老师那里学到了小提琴很多的东西,甚至是全部基本知识。如果没有这位老师,全靠我自学,不知会怎样,但肯定会在黑暗里摸索很长时间而且也不一定能像现在这样很自信走下去。 我没学过教育学,但我偏激地认为,学习小提琴的主体是学生自己,客体是小提琴,老师和书本只是手段,目的是获取小提琴知识和技巧。因而学习的本质是自学,而不是被教育。自学这个本质还表现在这种知识和技能归根结底来源于你自己拉琴的实践和独自捉摸。任何人不能替代你。自学肯定是要看书(包括音像资料)的,这一点毫无疑问。有疑问的是要不要有个老师指点。我还是提倡一开始要有个老师,有个老师会学得更正确,更快捷,更广泛。 关键在于怎样向老师学习。我认为主要在于树立自己这个学习的主体地位,以自学为主,先看教材,然后对不懂得和把握不准的地方向老师提问,毫不脸红地在老师面前拉琴,让老师指正。也就是我以前提到过的,让老师围着自己转,而不是跟在老师的屁股后面爬。这是成年人学琴的特点和优势,必须把握这一点,才能在老师那里学到更多的东西。 我们成年人有和老师沟通的能力,因而要争取和他们作平等的朋友。我和你老师差的只是我不会拉小提琴,而我懂的东西,你也未必内行。另外学小提琴再难,也不会比研究量子力学难。小提琴不过是和唱歌、跳舞、打球、游泳一样的游戏,我们成年人会玩儿就行了,根本就不想成为专家,也不认为会拉琴的人有什么了不得,除非他是林耀基或吕思清。 二,关于进度问题。我们一起练琴的约定和《三年练琴规划》,得到了大家的热烈响应,也得到了一些好心人的指点。在一些论坛上,大家的评论也多种多样。对于那些不理解、冷嘲热讽的,我的态度是不争论,默默地做自己想做的事。昨天一位网友在论坛上委婉地提出质疑,我一反长时间的沉默就回敬了几句。我想我说的话并不只是对他而言。 他说:晕~我拉了10多年,还没碰帕格尼尼呢。我回贴说:我也有点晕,拉了10年琴,像帕格尼尼随想曲13、20这样的曲子也不敢碰,可能吗?也许小提琴的教学有独特的规律,我不是专家,只是一个成人爱好者。但我想假如一个大学英文系的学生只能按老师的要求去学指定的教材和参考书,连莎士比亚全集的原版都不让看,自己连翻翻都不敢,这合适吗?请各位好心的朋友看清楚,我说的是:比较完整拿下中外最著名的这两首乐曲。能拉就赢了,不期求你拉好。注意“比较完整”、"能拉就赢”、“不期求拉好”这几个词。我知道要真正能拉这些曲子,没有个8、9年功夫是达不到的;要拉好,可能大多数人(包括专业的学生)一辈子也不行。那么有人可能会说,笨笨磕磕地拉下来,又有什么用?我想成年人学琴肯定有时间、精力和身心方面的局限性,但成年人在三年时间内不会像孩子一样满足于可以拉出几个好听的曲子,我们还要知道这个领域里到底还有些什么东西,我们不期望去完全掌握,但我们想知道。因而选择去拉这两首曲子的目的就是:打破小提琴的神秘感,同时不失敬畏心。 在此,想进一步说明,三年后我们到底能把原版的《梁祝》、《流浪者》拉到什么水平。我想举个例子,在约定和大家一起练琴的朋友中,有位叫clarezoe的,是位大三的学生,它的博客是《与您相约》。一个月前她对小提琴根本不懂,然而她经受了繁忙的考试压力,超进度提前把《大海啊,故乡》这个曲子拉了下来。她的博客上有录音。虽然拉得还不熟练,但已经基本像个样子了,反正比我刚开始学的时候拉得好。我也非常欣赏她的做法,录下来大大方方地给大家听,给自己听。这是非常好的学习习惯。只有敢于面对自己和大家,才能有自己的实际进步。这也是一种非常可贵的人生态度。我相信,如果她能坚持,那么三年后她肯定能把原版的《梁祝》、《流浪者》也拉到这个程度,并且能对自己将来的拉琴有个很好的方向和定位。那时候她再拉那些有一定难度的乐曲将会是游刃有余,而这第一个录音,将成为她一生中永远美好的回忆。 举clarezoe这个例子,还有个目的就是想说,我们的进度整体上已经是属于速成的了。如果在各阶段自己再加快进度,那可能就有些欲速则不达了。我观察clarezoe的速度就有些快了,她实际练琴时间加一起根本就不到一个月。另外,在练琴中还有这样的客观现象,那就是如果我们连续3天没练琴,往往需要重头再来。没有必要赶规划中的时间进度,那只是个参考。必须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扎扎实实地把训练内容练好。大家也许看到了,今年上半年把换把练完,整个下半年全是复习。因为我认为上半年的内容完成,对于一个成年人来说,已经属于会拉琴的了,而且程度也不低。很多人可能走到这里也就满足了,因而为了巩固这个程度的技能,我设计增加半年时间复习。攒足了劲,再往前走。 第三,关于倾听问题。音乐是用来听的,提高音乐修养就一个字"听",然而好多朋友更愿意去研究。比如在听一首乐曲前,先找到相关资料看看人家对乐曲的理解和分析,然后带着别人的耳朵去听,最后自己得出个结论是:好像真是人家说的那么回事!我不反对在听音乐的同时看些相关介绍,但我想还是自己先去听,听过之后再看别人怎么说,不能剥夺自己对音乐的新鲜独特的感受。你在吃一个苹果时,会让别人先咬一口,给你介绍一下营养和口味再吃吗? 音乐给人的主要是一种感受,而不是说教。大凡有说教意味的作品,艺术性可能就差一些。可能一部作品对大多人能产生共识,但每个人因自身的遗产基因和后天经历的不同,对一部作品的感受也会不同。世界上没有两片相同的树叶,也没有两个完全相同的人。你是世界上唯一的一个人,你有着你自己对声音的独特感受。套句老话说,有一百个听众,就有一百首《流浪者之歌》。 对一部自己不熟悉的经典乐曲,我们一开始可能听不进去。就象想学会拉小提琴,但一开始很难一样,必须有一个克服困难的过程。这种倾听音乐的困难,是一件好事。因为它正在给你一种新的审美观念,它在把你往更高的审美境界引领。那种一开始被人拖着走的感觉的确是不舒服的。但当你一旦适应了它,你就会感到自己像登上了一座山峰一样,视野一下子开阔了,心胸也变得宽广了,灵魂也得到了陶冶。有时候我还想到,音乐对我们的影响,可能就是乐音用刻刀在对我们心灵进行刻画,像灌制唱片一样,一点一点地把我们的灵魂塑造成一个真善美的天地。当然我们对音乐不是完全被动的,我们会有所选择。 关于音乐的雅俗之分,我实在不愿意多想。因为我听不出古典音乐有多雅,流行音乐有多俗。我听了很多古典音乐,但我感到自己还是听流行音乐最多。关于流行音乐,我和网友星声说过这样一段话:《诗经》其实就是当时孔子编的各地流行歌曲集,可惜我们只能看到歌词,不知怎么唱的了。现在只有个当代人演绎的《在水一方》还是不错的。《诗经》的语言是何等地影响了古汉语的发展,然而今天我们不也是听到少男少女们在用流行歌词谈情说爱吗?古典音乐又何曾不是《诗经》呢?因而,还真不能小看了流行歌曲,也许今天的流行歌曲,就是明天的《诗经》呢!不过以巴赫为代表的古典音乐还是应得到我们的足够重视。古典音乐其实在当时更多的是音乐的创新,它一点也不保守,相反流行音乐却在总体上墨守陈规的多。关键是古典音乐给人一种简洁干净的感受,能让我们返朴归真,崇尚生活的简单,使我们作人更真实。当然在所谓的流行音乐里也不乏这样的作品。 第四,关于偶像问题。初学小提琴的成年人心目中要不要有个偶像?我想从激励自己进步的实用角度讲,有个偶像是不错的,虽然在人生观念上偶像是应该被摧毁的。那么选择谁作为我们的偶像?我看一般来说还是别选帕格尼尼、海菲丝那样的大人物,因为对于刚刚涉足小提琴领域的人来说,他们太伟大了,伟大到使你对小提琴望而却步。 歌德在谈到莎士比亚对他的影响时说过大致这样的话:幸亏自己不是出生在英国,否则一定会被莎士比亚压得喘不过气来,而自己也不会再去考虑写作。因而我想如果一定要有个偶像的话,莫不如找个名不见经传的、跟自己水平差不多的人作榜样,这个人也可能是自己身边一个普通的会拉小提琴人。我们有时听网上学琴的朋友拉琴录音,可能比听大师完美的录音还激动。我想只有能激动你的人,才是你最好的榜样,因为它能调动你练琴的内驱力,使你有一个很现实的超越的方向。 对自学的基本理论的探讨自学是一种复杂的社会现象,应把它当作一门科学来研究。很多人满足自学者,经过了长时间的自学实践,却对自学的一些基本理论不甚了解,这里有必要做一些肤浅的探讨,以更好地让时间得到理论的指导。 一、自学的定义。 任何学科都必须有自己的公认的合理的概念,但任何概念由于受人类认识的限制都不可能绝对符合客观,永远不变,而需要随着科学的发展而完善。自学的定义也是这样,从不同角度、在不同环境下规定的内涵和外延是不一致的。(本节在89.1.23抄写投其他杂志时有大的修改。) 一种意见认为,自学是人通过现实条件依靠社会力量,特别是自己的力量,不断地积累自己的知识和能量的过程。第二种认为自学是根据社会的发展的需要,自我选择一定的目标,进行自觉学习,获取知识技能而成才的一切活动。第三种是,自学是主体人在社会实践中索取知识和技能的自学活动。 我认为,自学应有狭义广义之分。狭义自学是相对于学校教育而言的,它与自学考试中自学一词同意,函授电大等可归于这种自学,其特点是仍有一种定的组织性和集体性,学生学什么,怎样学并非完全自由的。自学规律的研究主要指的是广义的自学。 自学是学习的一种,因此要首先明白什么是学习。人的学习,是人有目的性的主动的在于他人交际中通过言语或通过文字等信息传递方式来掌握别人发出的对自己有用的信息的过程。无论是自学还是非自学的学习,它们的共同处都是学,因而他们都离不开教,所不同的是,一般的学习是由教师和学生之间的面对面、手把手的信息传递,而自学的接受信息的方式是通过书本、电视收音机等信息载体进行的,自学可定义为:自学是不靠人而靠物作为信息载体的一种学习。 二、自学的性质 以上三种通常的对自学的本质的理解是应该批判的: (一)、“自学的本质就是学,它是相对于教育而言的”,其实非自学的学习的本质也是学,他也依靠于教育。 (二)、“自学的本质是自,它是相对于在校学习而言的”,在校的学习并非完全靠教,也是主动的学习。 (三)、“自学的本质就是主体与客体的关系。此客体是做主体人认识了的客观存在,(过于笼统,没能分清教育和学习的不同。)其他形式的学习也应该看做是这种关系。” 自学的本质首先具有一切学习的本质,即:它是人类生存和进步的需要、是进行创造的基础和条件,是人类知识传递的方式,是对教育的刺激的反应。自学除具有这些共性的本质外,还具有个性的本质:它是人类学习的最主要的、基本的方式,它主动地接受教的刺激,对信息更有选择的自由权利。 三、自学的特征 (一)、反馈大众性。不能象教育那样,教育能够得到学生的信息反馈。主观能动性。自学的过程就是人在社会实践中不断发挥主观能动性的过程。自学者在选择材料是不像在学校那样要接受教师的指导和限制,而能自由地根据自己情况而定。这是自学的优点之一,但在自学者无知、不能客观地认识自己的时候,它就变成了缺点,导致人们盲目胡乱地选择。但在校学习并非完全被动的,这种被动性如果出于教师的正确的指导,且学生自愿地接受,那么它也是一种优点。主动也并非完全自由的,列宁说过:“事实上,主观是由客观产生的, 是以它为前提的。” (二)、社会性。自学主体人的本性就是社会性,这就决定于自学必须是在一定社会条件下进行的。社会和人的发展离不开自学,自学也迫切需要普遍化和社会化。 (三)、历史发展性:自学的内容、形式、目的、意义、作用是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而变化的。社会的发展引起、决定自学的发展。 (四)、非组织性。自学的方式、内容等决定于自学者本人,无有或少有统一的组织纪律规则(但象函授、电大有一定的规则)。因而省去了组织的人力物力,但自学者自己要制定严格科学的规则,加强自我监督。 (五)、非集体性:自学多是“独学”,以个人为单位而不构成群体,其弊是学员之间不易进行交流讨论,需注意避免产生“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的结果。 四、自学与教育的关系 这里的教育是指有人教的、有组织的学习。很多人有种错觉,以为自学是种新事物,它是教育的补充和扶助。事实恰相反,自学比教育的现象和适用范围更多更广泛。它随人类的产生就产生了。而有组织的教育在人类的生产力发展到一定程度才产生。教育是为了更好地引导自学。它们是相辅相承的统一关系,是一个事物(学习)的两个方面。 五、自学与高等教育考试制度。 少数人认为高等教育制度的确立限制了自学的自由性,并不能反映人的真才实学,可能把青年引向追求文凭的轨道。但多数人认为这能促进自学的热情,为自学增加了组织性和指导性,能帮助人们衡量自学的成效,为人们判断自学者的才能提供了一个标准。 六、自学成才的规律和原则。 (一)、自学具有一切学习的共性规律。 (二)、发挥自学的优点,避免其缺点。 (三)、自学的目的要高尚远大,结合本职工作,选择适当的目标。 (四)、坚信自学能成才。 (五)、勤奋、勇于拼搏,经得起失败考验。 (六)、扎扎实实地打基础。 (七)、逐渐培养,不断提高自学能力。 我在学小提琴初期,受过老师基本的指导,后来才完全自己学习,谈这个题目似乎没有发言权。看到网络上很多人都爱提这个问题,并且意见不统一,甚至吵骂的事也时有发生,也就憋不住想谈几句。 来自某些老师的说法是:别的可以,唯小提琴绝对不能自学。什么会走火入魔呀,错误一大把啊,将来难以纠正啊,你也为你是天才啊,等等刺耳的话特别多。然而现实是,在大城市请一个老师费用也太大了,我亲眼看到一个成年网友学琴以来的费用有多大!一堂课100元,一个月4堂课。光空弦就教了3个月,一年下来,一把位几个基本调还没学完。换我,我是坚决不会去这样学的。还有在小城镇、在农村的,根本找不到老师。这样分析起来,能否自学的问题就成了小提琴爱好者的大问题。 我一开始对能否自学也不敢断言,因为我没有切身体会。我特别担心的是姿势问题,包括身体、左右手等。还担心这样一说会惹来靠教琴为生的老师的痛恨,就像我主张成人爱好者用1000――2000的琴一样,也会让一些人反感。但是现在我还是想说,小提琴自学是可能的。 一是先弄明白自学的概念。谁也不会不看书,不看录像,不请教别人,一个人傻呵呵的在家里瞎鼓捣。现在的书籍和影视、音像制品、网络非常发达,这都是所谓自学的好材料。林耀基在央视的讲座,难道不比普通老师讲得好吗?如果他的讲座无利于自学,那么他讲座只是在表演吗?欧洲最早的小提琴教材就是为业余学习者编写的,18世纪还盛行自学小提琴的著作,这是有史料记载的。如果不能自学,出版了那么多的小提琴教程、vcd都是给老师看的? 二是自学是学习的本质。学习关键是学会一种自己解决问题的能力。如果一个学生学习10多年还没有自学能力,那么我说这个学生就是白学了。好的老师讲具体的技术,也讲一种一以贯之的方法。学会了这一点,下次碰到类似的问题自己就能解决,就不用老师再“废话瀑布”了。 三是我说的自学是有自学能力的成年人,而不是几岁的孩子。特别是我们没有成为演奏家的想法,就是自己学着玩,怎么就不行啊。谁不知道业余的也想和专业的一样拉得好啊?但那只是练琴的追求,不能拿它来压死自己。记得一个人说:“自学成不了演奏家”,我的答复是:“怎么就知道这个网友要当演奏家啊,说不定人家将来要当联合国秘书长呢!” 第四,自学要讲方法,除了多读书,多看碟,多思考,多交流外,还要不断地纠正错误,给自己录音、甚至录像。关键是入门和入门之后的坚持。林朝阳讲解的铃木和小提琴演奏法等等都是精彩的教程。张世祥搞了一个类似卡拉ok的带子在推广,对自学者而言也是一种很好的尝试。上述林耀基的央视讲座现在也出了全套的碟子,都会对自学者有很大的助益。 说到底,还是一种学习和教育的理念问题。 ~~这是非常好的自学教程~~ http://www.56.com/u64/v_ODEwMDA1.html |
Archiver|手机版|广告联系| 粤ICP备12009865号粤公网安备 44051302000004号
GMT+8, 2025-1-19 06:48
Powered by Chinaviolin.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