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小提琴协奏曲《抹去吧,眼角的泪》 ———李耀东于1979.12 一九七六年一月八日,这是一个多么叫人揪心的日子,敬爱的周总理和我们永别了,我国人民都沉浸在巨大的悲痛之中。做为一个音乐工作者,当时多想写一首曲子来寄托自己的哀思。但在那时,这种创作心愿又怎能实现呢! 伟大的“四五”运动,使我看到了光明,看到了希望。但万万没想到:人民的悼念活动却被定为“反革命事件”而遭到镇压,对此我实在想不通,感到一切都完了,创作上的一些构想只好深深地埋在心底…… 随着“十月”的胜利,党中央又为天安门事件平了反,我内心有说不出的喜悦,感到祖国的春天来了,艺术的春天来了!埋在心底的创作火种,又开始燃烧。这时,滕文骥同志把《生活的颤音》剧本初稿送给我看,由于剧本反映的主题思想与我想创作的乐曲内容是那样的吻合,因此它比任何剧本都强烈地吸引着我。特别是用一首小提琴协奏曲来贯穿全片,使我产生了极大的兴趣,再也抑制不住自己内心的激动,连夜就进入协奏曲的构思过程。这一夜我没有合眼,是我创作中最艰难的时刻。不知什么时候天已大亮了,我继续在钢琴上寻找乐思,还是找不到,我已经很疲倦了,想伸伸腰,就在我抬头那一瞬间,总理在病中的那幅照片一下进入眼底,总理那严峻而消瘦的面容,那刚毅的神态,象一股巨大的浪涛,猛烈地撞击着我的心灵,立即引起许多痛苦的联想……情感的闸门被冲开了,热泪和深埋在心底的旋律一起涌了出来: 就这样我终于找到了协奏曲的第一主题。经过组织,它从葬礼般的引子开始,使人联想那十里长街送总理的心酸日子,表达亿万人民对敬爱的周总理的深切怀念。在独奏小提琴陈述完第一主题之后,乐曲经过一段小的发展推向高潮,进入乐队全奏,独奏小提琴在高音区连续奏颤音,造成一种悲痛欲绝之感,这就完成了协奏曲的主要音乐形象。这个表现哀思的第一主题是协奏曲的核心,也是《生活的颤音》全片音乐的贯穿主线。 协奏曲的第二主题,是一首光明的颂歌,周总理就是光明的象征,美好未来的象征。总理的光辉形象是那样深的印在我的脑海里——他那慈祥的面容,它那爽朗的笑声,它那光明磊落的襟怀,他那鞠躬尽瘁的一生。他既是伟大的人物,又是我们当中的普通一员。这一切都激励着我要用最深情的曲调来倾诉人民对他老人家的爱;用最优美的旋律来赞颂他老人家为我们开拓的美好前景。于是,我找到了第二主题: 为了增加它的明亮度,先用双簧管演奏,然后在独奏小提琴上展开,与哀思的第一主题形成鲜明的对比。 乐曲的发展部,是对人民力量的描绘,对“四五”精神的颂扬。写一首悼念总理的曲子,没有这一部分乐曲是不会丰满的,因为总理的形象与人民为民主而斗争的形象是紧密的联系在一起的。基于这种认识,我从第一主题中找到了发展的脉络——从哀思到呐喊到前进,悲愤的音调转为激昂的进行曲: 然后用转调、动机分裂以及模进等手法,使乐曲向前推进,又用独奏小提琴与乐队竞奏来描绘天安门前光明与黑暗的一场搏斗!那强烈的不协和和弦几经重复之后,乐曲转入低潮,手无寸铁的人民群众,遭到血腥的镇压,弦乐组的四度、五度平行颤音加上低音乐器的拨奏,造成一种阴森的气氛,英国管奏出凄惨的第一主题变形,接着大管在低音区结束了发展部。 再现时主部经过压缩以后,独奏小提琴进入华彩乐段,使悲愤与斗争交织在一起,好像一组回忆的叠印镜头,再现许多壮丽的场面,独奏小提琴经过连续三连音向上的冲击,乐队在明亮的D大调上奏出第二主题,这是胜利“十月”的欢腾景象。我清楚记得,当听到“四人帮”垮台的消息时,我激动的整夜未眠;更难忘欢庆胜利时那阵阵歌声,那张张笑脸,人们真正感到又一次解放了,可以自由呼吸了……我要把这些感受都倾注在乐曲里。当第二主题变成6/8节奏之后,长笛与独奏小提琴用复调欢快地对奏着,春天又回到了可爱的祖国,在独奏小提琴急速的和弦分解与飞跃的音阶中乐曲进入尾声,描绘我国人民在党中央的领导下,满怀胜利的豪情,奔向美好的明天! 实在说,这首协奏曲是千百万人民用鲜血和泪水浇灌出来的,创作过程中还得到了小提琴家盛中国热情相助,而我自己还没有很好地把人民的感情表现出来,这要在今后的创作实践中不断提高,在奔向美好明天的征途中,做出较大的贡献。 |
Archiver|手机版|广告联系| 粤ICP备12009865号粤公网安备 44051302000004号
GMT+8, 2024-12-12 12:12
Powered by Chinaviolin.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