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乐曲 每周10首(105)伊萨伊 《D小调第三奏鸣曲 叙事曲》
1923年,比利时小提琴大师欧根·伊萨伊(Eugène Ysaÿe)完成了作品编号为第27号的六首小提琴无伴奏奏鸣曲。这套作品继承了巴赫与帕格尼尼的小提琴思想,成为巴赫无伴奏之后最伟大的小提琴无伴奏奏鸣曲。
伊萨伊是法比小提琴学派旗帜性的人物。当他听过小提琴家西盖蒂(Joseph Szigeti )演奏巴赫的g小调奏鸣曲后受到启发,要写出属于他那个时代的小提琴技法和表演形式的小提琴作品。伊萨伊在采访中说:“我演奏过从巴赫到德彪西的所有东西,真正的艺术应该是国际性的。”
这套奏鸣曲无论从写作目的到、使用的写作手法和演奏技法明显很小提琴化。每一首作品都是题献给当时重要的小提琴演奏家。第一号是西盖蒂,第二号是蒂博(Jacques Thibaud),第三号是埃内斯库(George Enescu),第四号是克莱斯勒(Fritz Kreisler),第五号是克里克布恩(Mathieu Crickboom),第六号是奎罗加(Manuel Quiroga )。
在这套奏鸣曲中,伊萨伊结合了巴赫无伴奏的音乐精神和帕格尼尼《随想曲》的技巧思想,使用了20世纪早期音乐的突出特点,如全音阶,不协和音等。演奏对左右手技术的要求也是超越了当时的潮流。因为他确信“音乐就是要自如地表达自己,对小提琴的掌握、表达、技巧等要求肯定比过去更重要。”因此,这套奏鸣曲对表演者提出了很高的技术要求。然而,伊萨伊反复警告小提琴家,他们永远不应该忘记音乐本身,而不是拘泥于技术层面。小提琴大师“必须是一个小提琴家、思想家、诗人和人,他必须经历丰富,已经懂得希望、爱情、激情和绝望,他必须运用各种情感来表达他们在演奏中的一切。”
伊萨伊《无伴奏第三奏鸣曲》是专为罗马尼亚著名作曲家、指挥家和小提琴演奏家、教育家乔治·艾涅斯库创作。艾涅斯库的学生包括了声名显赫的格吕米奥、梅纽因,以及费拉斯、吉特利斯和利帕蒂等。
作为献给艾涅斯库的作品,它融汇了伊萨伊火一样的热情和辉煌的演奏技巧,它以独特的音乐语言,绚丽多彩的色调,充分表达了伊萨伊对艾涅斯库的尊敬、友好和回忆。自创作以来就备受国际音乐届对它的高度肯定,成为小提琴国际比赛和国内比赛指定的必选曲目,具有很高的学习价值。在伊萨伊的六首无伴奏奏鸣曲 Op.27中,这一首最为著名。乐曲与已往传统小提琴音乐表现的不同之处在旋律中运用较多的变化音与传统的和声,丰富的半音运用,显出受巴托克风格影响的痕迹和某些无调性特征。
“伊萨伊反复警告小提琴家,他们永远不应该忘记音乐本身,而不是拘泥于技术层面。”说的真好! 太极神人 发表于 2023-7-30 09:36
“伊萨伊反复警告小提琴家,他们永远不应该忘记音乐本身,而不是拘泥于技术层面。”说的真好! ...
是的!
但是我们有多少人从学琴开始就不是这样,而是以技术为导向(当然,技术与音乐是共存的,只不过音乐总是容易被人忘记),以技术为炫耀目的(如学了多少多少练习曲,练了多少多少高难度技巧,拉了多少多少高级曲子等),以竞技为商业操弄(如什么什么比赛,什么什么“斗琴”等)。。。。
洱冬 发表于 2023-7-31 09:10
是的!
但是我们有多少人从学琴开始就不是这样,而是以技术为导向(当然,技术与音乐是共存的,只不过音 ...
完全赞同你的观点。音乐是用来感动听众的心灵,产生共鸣,才有存在的价值。
音乐是用来感动听众(者)的心灵。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