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小提琴网

QQ登录

只能登录,注册无效

手机号码,快捷登录

手机号码,快捷登录

查看: 11164|回复: 14

[人物传记] 著名小提琴教育家杨通六先生

[复制链接]

20

主题

1

精华

8万

金币

金牌会员

Rank: 6Rank: 6

积分
87709
发表于 2018-2-12 17:35:4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Violin-TT 于 2024-1-8 11:28 编辑

  怀念挚友
——小提琴教育家杨通六
                                           杨宝智2013-10

杨通六

杨通六


2013年9月23-28日,中国首个经中央文化部批准的、以个人名字命名的小提琴国际比赛:第二届《成都杨通六小提琴国际比赛》,在四川成都举行。这个比赛由成都光亚学校主办,四川音乐学院协办。我被邀请作为评委参加这次赛事,很多往事涌上心头,感慨万千。
1952-1957年我在中央音乐学院管弦系就读期间,我的主科老师马思聪院长教育并鼓励我:不但要掌握好技术、拉好外国曲子,还要学习怎样把小提琴艺术与中国的传统音乐文化结合起来,创建一种独树一帜的、富有中国特色的小提琴音乐。恩师的教诲我铭记在心,从此,我开始了搞“小提琴民族化”的研究。
1956年夏,文化部在北京举办第一届全国音乐周。我作为“中央音乐学院代表团”的演奏员,
参加此次全国性的演出活动。(上海音乐学院及各省市都有代表团参演)。我很希望借此机会能吸收到更多的民族民间音乐的素材,丰富自己。
听说“四川代表团”的节目在各省节目中比较出色,反应较好。我想去看又没有观摩票,正巧我同班同学宋涛和她的男友都是从“四川人民艺术剧院”在职考到中音就读的,而在参加“音乐周”演出的“四川代表团”的团员中,有许多是那个艺术剧院的成员。他们两位邀请我一起去看他们的旧同事们的演出,同行的还有当时在中音“干部进修班”进修的该剧院的歌剧团团长马惠文。
到了四川代表团驻地“北纬旅馆”。见到了他们的老朋友,并把我介绍给乐队成员们,大家非常热情。当即推举乐队的首席小提琴手杨通六,为我们演奏了莫扎特的《第四小提琴协奏曲》第一乐章,然后让我“提提意见”。我听了杨通六拉琴之后,觉得音准、节奏、发音、音乐感各方面都很不错,中音在校生有的还不如他呢,只是有些地方用了‘多余的力’。就问他跟过什么人学?他说是重庆的张义敬,(附带说说,张先生今年已经九十高龄,主要成就在对“太极拳”的研究,拉小提琴当时只有《开塞》到《马扎斯》的程度),看来杨通六基本是自学成才。我为他的才气感到惊奇,于是鼓励他考音乐学院。末了大家还问了我许多技术问题,我就自己所知一一回答。我给他们拉了什么,现在已经忘了。这在当时就算“以琴会友”吧。
热烈交谈时间过得很快,他们就要出发去演出了。我要看但又没有门票,杨通六就给我一把他正在使用的、用蓝色布口袋装着的“小三弦”,叫我背起来跟着他们乐队先混进后台。(那个时代地方团体每个乐手都要“一专多能”,他除了拉小提琴、弹三弦外,还要拉二胡)。然后等演出前,再从后台溜到前面的空位置上,因为每场都有一些好位置预留给“首长”,而“首长”们却都“因故”没来。就这样,我这个没票的倒享受了最佳座位。
这就是我和他的第一次见面,印象很深。
1957年春夏之交,杨通六果然到北京报考中央音乐学院,我们为重逢而高兴。虽然我正在忙于准备毕业考试,但还是抽时间和他交流。他听了我创编并得奖的曲目《喜相逢》后说:“不错,这个曲调本来就是适合于弦乐器演奏的,弦乐拉起来效果一定比管乐好。”
很快,杨通六以优异的成绩考取了中央音乐学院管弦系,也成为马院长的弟子、也就是我的师兄弟了,大家都很高兴。
不幸的是,“整风”运动开始了,全国各高校兴起“大鸣、大放、大字报”的高潮。我系一个叫“管弦系阵地”的组织请我把他们写的稿子抄成“大字报”。这个“管弦系阵地”,是管弦系同学们专门给以霸道著称的管弦系党支部个别负责人提意见而组织的。杨通六看着我抄大字报,不发一言。我征求他的意见,他一反常态,说:“我不了解情况。”
后来“整风运动”转为“反右派斗争”,随着“管弦系阵地”被打成“反党小集团”,我顺理成章地被划为大学生“右派分子”,在系里召开对我的批判会上,其他新同学火力都很猛,人家动员他发言,他还是那句话:“我不了解情况。”
接着,毕业生分配,原先校方因我的全优成绩已决定留校,一些省级院校和乐团又竭力动员我到他们那里去工作。然而由于我的“右派”身份,不仅取消留校资格,各省市都不要我了。
天降贵人——在中音进修结业的“四川人民艺术剧院”歌剧团团长马惠文表示:“分到我们剧院吧,把他交给我,我来改造他”。
这样,我可以不用到甲边沟、北大荒之类的农场劳改,而去了西南的山城重庆,在该团乐队任职,成为“本单位群众监督下边工作、边劳动、边改造的右派”。
多么戏剧性!我和杨通六互换:他来中音当学生,我到重庆去睡他曾经睡过的那张床。
——————————————————————————————


20

主题

1

精华

8万

金币

金牌会员

Rank: 6Rank: 6

积分
87709
 楼主| 发表于 2018-2-12 17:37:45 | 显示全部楼层
我来到重庆后,听同事们说:幸好在“大鸣大放”的阶段他去投考音乐学院,没在本单位“鸣放”,否则以他桀骜不驯,恃才傲物的性格,他也“跑不脱”。

经过四年艰苦“改造”(下农村劳动,厨房洗碗,陡坡上拉人力板车,随时接受监督批评,同时随叫随到兼任各种需要补缺的吹拉弹打乐器演奏,……)等,终于在1961年11月,等来了领导的宣布:“摘掉右派帽,回到人民中”。以为苦尽甘来,两年后才知道摘了帽还是“摘帽右派”。

那几年,杨通六的命运也不比我好太多。他才能出众,悟性很高,也很用功。听说他在1955年被打成“胡风分子外围”而遭到“隔离审查”时,依然在“牛棚”里用一个扫帚的头作为小提琴的指板而没有中断练琴,我被他的坚强毅力感动至今。

“大跃进”后不久,我曾经在新华书店发现“音乐出版社”出版的他在学生时期创作的小提琴曲《喜酒》,除了钢琴伴奏较差之外,小提琴部分无论旋律及小提琴技术的运用,都相当不错。但“性格决定命运”,当他在中音院刚读完三年级,意外地被停止学业,分配到山西去工作了。关于这次“倒运”的原因,我听到一种流传的说法:1960年,杨通六跟林耀基等同学组织的中音四重奏团要出国参加‘舒曼弦乐四重奏比赛’;按照当时的规定,出国前“组织上”对每个人都要进行“政审”,音院党委派人(或去函)到他报考音院时填的“原单位”外调,但恰巧当时掌管人事的负责人五十年代在重庆那几年与杨通六关系不和,就乘机写“纸条”说杨是否“胡风反革命集团成员”的问题还有“尾巴”,没有搞清。这还得了!于是不但取消出国比赛资格,连学业也必须中断,立即发配山西。

杨通六到了山西心情郁闷,水土不服。两年之后,当听说成都市要成立一个“成都市歌舞剧团”时,以他高超的艺术水准,并通过他夫人的努力,就调回成都了。他上任后,很受领导重视:除了当乐队首席兼独奏演员外,培养学员、训练乐队、搞音乐创作,都离不开他。

1962年夏天我团到成都演出两个月,不但又一次和久别的杨通六重逢,而且我们有充分时间在一起搞艺术。主要原因是为1963年“上海之春”的全国比赛做准备,四川地区要选拔。

当年参选的各个专业的选手(包括声乐、民乐等)共有八人,小提琴方面二选一,除杨通六外,另一位是曾经在上海音乐学院进修的四川音乐学院青年教师胡惟民。

杨通六的参选曲目有两个:一是马思聪的《西藏音诗》中的第一段“述异”;二是拉罗的《西班牙交响乐》的第一乐章,他知道我从小学钢琴,功底较深,所以请我给他弹钢琴伴奏。说我对曲目熟悉、弹起来够气势。这样,我们就经常在一起排练、并研讨音乐,成了莫逆之交。

他的确很有天分,特别是从中音学了三年出来,各方面(特别是发音)进步很大。比下来,无论才气、规格、从哪方面来说,我觉得他应当入选。他的许多细致的音乐处理,现在隔了几十年我都还记得。五十年前,中音的高材生的水平,与除了上音之外的“地方院校”水平的差距,是显而易见的。但是,最后“政审”时,又是“那张纸条”,令他过不了关。没让他参加“上海之春”,但是他本人并不知晓。

这个暑假,是我跟他关系最密切,最值得纪念的时光。在物资异常缺乏的年代,凡是他们团食堂“打牙祭”的时候(例如吃“土豆烧牛肉”之类在当时来说很宝贵的副食),他总是想法通知我去,想法帮我搞到一份,让我能吃点肉,凡是经过“大饥荒”的国人都能体会到这是多么难能可贵。

我又曾问他《喜酒》的创作背景,他说这是以“四川清音”为素材写的,虽然是三段体、快慢快结构,但关键是要对曲艺音乐吃透。(他是重庆长大的,对和四川方言关系密切的的“川剧”音乐和“清音”、“扬琴”等曲艺音乐十分熟悉,瞭如指掌)我是广东人,四川话都说得不好,所以对这些就更“外”了。受他的影响,我从1963年之后,尽量想法努力钻研“川剧”音乐和曲艺音乐,并因之而学习掌握四川方言。

---------------------

到了1966年,“文化大革命”运动开始了。在运动初期,凡是拿工资的人,都被领导分别划成一、二、三、四类,第四类是最坏的,他从首席小提琴、领导的“依靠对象”、“核心”,突然被划为“四类”,挨批判斗争。他又一次感到莫名其妙和愤怒。

到了1967年,全国分两大派进行“武斗”时期,我们重庆市几个文艺单位的一帮人组织了个“《沙家浜》演出队”,我参加乐队,到成都边演出边“躲武斗”,我和杨通六又见面了。他对我说,后来和他同属一派的“造反派战友”跟他透露,当他被打成“四类”时,“造反派”曾经去抄人事科的“坏人”档案,看见他的档案里夹着“那张纸条”,里面写的他被作为“胡风反革命集团成员”审查后“尚有尾巴”的情况,这样,他才知道60年变故的原委。他说真感谢他们把我当成“坏人”去查我的档案,不然一点也无法知道多次挨整的原因。

1973年我们团又一次到成都参加汇演,我去找他,他对我说在“文革”中期的“清理阶级队伍”时刻,他又一次因为“那张纸条”而“被审查”。演“样板戏”时,只能在剧场顶楼给舞台“打灯光”。但这次他心里有底,不慌了,他利用空余时间在成都教了大量的、不同年龄的小提琴学生,影响很大。他特别深感学琴晚了对技术发展的限制,便及早教他的两个儿子学小提琴。由于他和夫人的老家都在重庆,故经常带儿子来重庆给朋友们献艺。我发觉他们进步神速,例如大儿子杨犀很早就把波兰小提琴家维尼亚夫斯基的杰作《谐谑曲泰兰台拉》拉得很到位,从而感到杨通六的教学方法别具一格。(八十年代他的两个儿子先后考取中央音乐学院,从师林耀基教授。现在在美国从事演奏和教学,搞得不错。)同时,他夫人的哥哥陈文勋与他互相影响、互相竞赛,也努力把儿子陈响教出来,以致到1979年改革开放后,八、九岁左右的陈响就被来华的国际小提琴大师梅纽因选到英国去重点培养。九十年代又专程赴欧洲跟名师继续深造,琴艺神速提高,如今不但是中外知名的青年小提琴演奏家,更是非常优秀的小提琴教育家,此是后话。

“文革”结束以后,我开始创作表达人生感悟的小提琴协奏曲《川江》,易稿无数。这期间,特别是在八十年代初期,我经常有机会到成都(如参加第一届、第二届“蓉城之秋”音乐节等活动)。每次都要都要去找杨通六。因为他对四川音乐比我这个广东人熟悉得多,我需要向他请教。他特别找儿子杨犀认真练习和试奏,并提了不少有益的建议。

上一世纪八十年代他教学成就已经相当大,事业的重点似乎是在成都努力创办“小提琴学校”。

先是在他的学生、杜甫草堂的负责人周维扬的支持下,在草堂借了一方土地办班;后在龙爪堰,建起个学校的雏形。这些我都有幸参观过:还未走进他的教室,远远就传来小孩们在拉《八月桂花》等几首教学乐曲(他根据当时人们常听到的歌曲的旋律、自编自教的教材)的声音。他还给我看过一本他编写的教学大纲(包括文字和乐谱),我觉得很有想法,很有水平,很有价值,可惜到现在没有人为他出版。

到了九十年代我曾经在“川音”教了六年多小提琴,遇到许多基础较好的学生都说,孩童时期的基本功是杨通六老师教的。

但他性格的弱点,使他跟别人不容易相处。不单是受官僚们挤压,也受到同行的排斥。这对他的事业造成不少损失。

尽管当时四川音乐学院管弦系拒绝请他到学院教琴,然而他的教学水平有目共睹,以致很多表面上在该校跟某某老师学琴的学生,暗地里都在跟杨通六上课。我在重庆时期(七十年代)教过的学生们,只要说有机会到成都,我都要叫他们找杨通六上上课,因为“金无足赤、人无完人”,到他那里可以补充在我这里吸收不到的营养。

他跟我说,办学办得很苦,要盖七七四十九个章,层层关卡,每个章都盖得很艰难。为这些烦心事,消耗尽了一个天才艺术家有限的精力!心理长期的不健康直接影响到生理的不健康,不断心烦就导致五脏六腑得病。我最后一次见他是在龙爪堰,他的脸色显示他的身体已经很不好了,听说全靠懂中医中药的朋友们把他“保”住。

到了八十年代末期,签证比较容易,他就到美国探望正在佛罗里达工作的大儿子杨犀。通过考察,认为在美国可以实现他办学的理想,便举家移民美国并积极筹划办学。1992年,他与一个教堂签订了合同,可以在那里办学。福音传来,我由衷地为他高兴。但不久又惊悉他倒在课堂上抢救无效的噩耗。可惜呀!才五十七岁!真可谓“出师未捷身先死”,他的突然离去,为中国小提琴界留下无限的遗憾!

好在他的事业后继有人,当年他教过的学生现在有些在沿海一带、甚至在在美国,都办起了类似他当年办的“小提琴学校”,而且办得很有成绩。

2012年,在他逝世二十周年的时候,在他过去的学生支持下,举办了第一届《杨通六小提琴国际比赛》,我曾作为嘉宾出席,见到了阔别多年的从美国回来的他的遗孀陈文藻,和他的两个儿子:杨犀、杨雀,说不完的话。今年得知这个比赛准备一直办下去,起码连办五年,心里十分高兴。我想,杨通六在天之灵如果知道他当年的学生、光亚学校校长卿光亚先生对恩师的纪念如此虔诚,一定倍感欣慰。

预祝《成都杨通六小提琴国际比赛》今后获得更大的影响和成功!

杨宝智(小提琴教授,教育家,曾任教于川音,上音 和 央音 三大音乐学院)

20

主题

1

精华

8万

金币

金牌会员

Rank: 6Rank: 6

积分
87709
 楼主| 发表于 2018-2-12 17:38:20 | 显示全部楼层
杨通六还是小提琴陈响的恩师,姑父。

“演出前,他要求先去给恩师小提琴教育家杨通六扫墓,陈响当年来成都和杨老师上课时只有12岁,如今20多年后再回来,老师已经走了。”

杨通六,音乐世家。马思聪的高徒之一,和林耀基同期,上大学时的作曲(《喜酒》)就作为了央音的教材。为人耿直,却不为那个时代所容,和他的恩师马思聪一样一生坎坷,传奇。“杨家将”在成都, 四川很有影响力。 搜索 “杨通六国际小提琴大赛”可了解。



2010年8月11日晚,成都艺术中心娇子音乐厅座无虚席。8时许,在30多名少儿童声合唱与舒伯特名曲《致音乐》的合奏声中———纪念小提琴教育家、演奏家杨通六先生逝世10周年音乐会缓缓拉开序幕。

    杨通六是谁?他曾是成都市歌舞剧院一名首席独奏小提琴手。他不当音乐学院教授却是桃李满天下;他没有得过特别荣誉,艺术成就却直逼大师。他静静地走了10年,但是每到清明节他的墓前,便有一些人悄悄地来到他的墓前默哀,为他拉起舒伯特名曲,那轻柔的一首首小提琴声如泣如诉……

    岁月如歌,光阴荏苒。终于,今天杨通六的名字被庄严而隆重地推了出来。四川省音乐界为他主办了这场隆重而特别的音乐会。参加表演的100多位小提琴手竟然全都是杨通六老师教授的徒子徒孙。他们中有白发老者也有几岁的孩童。有的是扬名世界的音乐家,有的已漂洋过海留学海外,还有博士、硕士、大学的高材生……莘莘学子济济一堂,为纪念恩师同台操琴,为一个远走高飞的英灵歌唱。他们说:“我们都是杨通六老师小提琴的延长音。九泉之下他知道,他一定能听得到我们的琴声。”

    师生之情溢于言表。音乐会激动人心的场面告诉记者,这是一个不同寻常的晚会。我们翻开了那一页页封存的记忆,了解杨通六先生,阅读他坎坷非凡的经历,获知他音乐上的卓越成就。于是我们庆幸,成都有这样一个杰出的音乐家。
 “杨通六老师去世10年了,在故乡还有这么多人怀念他。作为他的妻子,我是多么感动呵。这是对杨通六演奏、教学以及人格的最大尊重。如若上天有知,他会谢谢大家的!”演奏会的热烈场面,使杨通六遗孀陈文藻女士备感激动,她含泪这样说道。

    记忆之门再次开启,60多岁的陈文藻女士霎时陷入深深的怀念之中。这么多年了,陈文藻总是称杨通六为“杨老师”:“我和杨老师因音乐而结缘。当年,我是四川演艺学院钢琴专业的学生。只要有他的演奏,我就跑去听———准确地说,我有时根本是去看人的。后来我找哥哥帮忙介绍,与杨老师结识了……”婚后几十年,夫妻俩历经了无数坎坷、冲击和疾病的折磨,但她对杨老师坚贞如一,相伴始终。

    如今,杨通六走了整整10年了,陈文藻也移居美国亚特兰大。在经历了最初半年多的艰难打工后,陈女士已成为当地华人学校知名的钢琴教师。教学、买菜、做饭,打扫庭院,种花锄草……里里外外一把手,看她每日忙碌,朋友们张罗着要为她介绍老伴,被陈文藻一一婉拒了。在她心中,只有杨老师才是相伴终身的伴侣。“我心里绝对装不下任何人。我虽然见不到我的杨老师了,但我时常感觉到他的存在,我们好像一直在一起呵。”陈文藻说。她美国的家有一个鲜花盛开的花园,她说:“春秋两季,满园的桂花暗香浮动,真令人沉醉呵,它象征着杨老师那五彩缤纷、绵延无穷的音乐人生。鲜花给我作伴,就是杨老师在陪伴我呀!”杨通六的弟子们却说,其实师母就是与老师相伴始终的花儿,当年不是她的爱护与支持,杨老师也没有精力教授出那么多杰出的学生。
=
    杨通六1936年诞生于重庆,艺术上成就于成都,1986年定居美国。1991年8月3日,他因患肾坏死在美国亚特兰大市病逝。说起杨通六在小提琴演奏、教育等方面的成就,老朋友、知名诗人胡笳不无敬佩地回忆道:

    重庆解放之初,自幼喜好音乐的杨通六背着自制的二胡,足蹬草鞋来到重庆,考进12军文工团。1954年4月下旬,著名音乐家、时任中央音乐学院院长的马思聪教授来重庆举办独奏音乐会。在文工团临演出时,马思聪发现伴奏所用的钢琴音不准,一时找不到调音师,正发愁时,有人指着在一旁练琴的杨通六说:“马老师,这小伙子耳朵特别灵,让他试试。”杨通六红着脸,果然娴熟地把钢琴拨弄好了。

    这一手露得漂亮。马思聪教授望着杨通六,突发奇想,拿过一把小提琴让他现场来真格的。杨通六略微一惊,点点头接过琴,大大方方地在这位音乐大师面前演奏起来。年轻聪明的他“投其所好”,演奏的是马思聪30年代创作的小提琴独奏曲《思乡曲》。他那熟稔的技法、独特的理解力,深深吸引了教授。末了,马思聪握住杨通六的手说:“小伙子,我记住你了。明年,你来报考中央音乐学院好吗?我等你!”杨通六瞪着眼睛怀疑自己是在做梦。从此,杨通六像换了一个人似的几乎整日“泡”在琴里。

    后来不幸的事发生了,年仅18岁的杨通六莫名其妙被打成“胡风反革命集团分子”,并承受了9个多月的隔离审查。次年5月,杨通六从当时200多名考生中脱颖而出,但没有被录取。直到1957年他才如愿考入中央音乐学院。令他终生难忘的是,赴京上学那天,酷热难当的中午,大名鼎鼎的马思聪教授笑着站在大门口向他挥手,杨通六鼻子一酸,泪水扑簌簌流下来……

    “杨通六的琴弦上,曾飞扬过激情燃烧的音符,他在20世纪50年代的中央音乐学院是绝无仅有的琴痴。”采访中,老诗人胡笳用诗一般的语句这样称道他。

    杨通六入学后显示出非凡的才华,使他多次在学院举办比赛中夺得大奖。尤其是他创作演奏的小提琴曲《喜酒》蜚声京城,至今成为该学院的保留教材作品之一。他终于跻身于马思聪教授的高足行列,师兄中被视为高足的还有林耀基、盛中国等。时隔30多年后,杨通六在美国俄亥俄州大学等地演出,金发碧眼的外国朋友欢呼雀跃,啧啧称道。

    演奏会上,杨通六专程从美国回来的长子杨犀,身着黑色燕尾服走上舞台。此时此刻全场寂静得似乎连一根针掉在地上都听得见。在由杨通六亲自创作的《卓瓦桑姆》小提琴声中,杨犀拉出一曲奥泊乐利的独奏曲《弦乐柔板》作为献给父亲的祭奠之礼。那琴声沉滞、厚重,犹如荒野上吟颂的歌,充满哀愁沉思;这段凄婉的内心独白,萦绕在杨犀的弓弦上诉说出了对父亲“为了忘却的纪念”。

    38岁的杨犀告诉我们,他7岁时和弟弟杨雀跟父亲学琴。他说,那份清苦啊,至今想来都不寒而栗。学握弓,仅摆姿势就一动不动练了3个月;学扶琴,又是3个月。在父亲一丝不苟的逼视下,他和弟弟半年后才正儿八经拉响了平生第一琴声。学习中动作稍有不准,父亲就会“啪”地挥来一根竹荆条。“记住,不认真就别想学好琴!”在杨犀的印象中,父亲是个几近冷酷的人,他很少赏给兄弟俩笑脸。他们在异常清苦、单调的环境中熬着,熬着。那时节,兄弟俩没有好好过一个儿童节,没像平常的孩子跟父母去公园玩过一次。

    如今,比翼双飞的杨犀、杨雀兄弟,凭借精道的琴艺翱翔在国际音乐领域。现在,兄弟俩各自都取得了不俗的成绩:哥哥杨犀1983年赴美深造获硕士学位,曾获得全美弦乐比赛第二名,现在是美国佛罗里达州爱乐交响乐团第一小提琴手兼佛州室内乐团中提琴首席,并拥有了自己的钢琴四重奏小乐队。弟弟杨雀留学美国获硕士学位,曾多次在美国获得小提琴演奏比赛第一名。目前他任教于美国多所音乐院校,已是颇有名气的小提琴演奏家和美籍华裔音乐人。杨雀漂亮的妻子刘永硕士,现在也是美国亚特兰大演艺学院的一名优秀教师。

    杨通六以琴为锄苦苦耕耘,营造了一片希望田野。令人称奇的是,即使在那些风雨如磐的艰苦年月里,投入这片林荫中的“小小鸟”也是啼声婉转。

    据介绍1982年,杨通六几乎耗尽自己的全部积蓄,在杜甫草堂边上办了一所小提琴音乐学校。10多年来,他细心培养了200多名弟子,如今成都优秀小提琴手不少人出自他的门下。音乐界盛誉四川“杨家将”桃李满天下。

    两鬓斑白的刘朝基是“杨家将”弟子里年龄最大的。谈起恩师,70岁的他含泪说道:“我的人生道路,是跟杨老师学琴开始的。”刘朝基曾在成都京剧团工作。1963年慕名投入杨通六麾下学琴。刘朝基记忆犹新的是:“杨老师对学生的技术要求非常严格,每一个音符都必须符合标准。练习或演奏中,要是有人没有做准确,他就罚蹲15分钟马步,其实是一种体能训练,对练琴很有好处。”刘朝基退休后,沿袭了恩师的教学方法在成都实验小学教小提琴。他儿子刘雷是杨通六的再传“弟子”,学成后如今已是美国佛罗里达州交响乐团小提琴副首席。3岁便跟杨通六学琴现成都四中高一学生冯勋的记忆是:“杨爷爷好严格呵!但是跟他学琴很有兴趣。”

    杨通六的“厉害”到底在哪里?弟子们众口一词:杨老师最懂因材施教。他有一句口头禅:“会教聪明娃娃的老师不算好老师,会教笨娃娃的才是好老师。”可见杨通六能根据不同特点的孩子,推出不同的教学法,最终殊途同归,让你成功。

    弟子姚易感受更特别:“杨老师不但教会我拉琴,还教会了许多做人的道理。特别是他那种挚着、顽强的追求精神,我们无论走到哪,都终身受益。”杨老师是严师又是慈父,据他的学生周维扬等回忆:“教学之余,杨老师经常津津有味地给我们讲历史、讲文学。他那所简陋的学校简直成了我们的另一个家。他还常常提着篮子去菜市买回一大堆菜食,然后不声不响地系着围裙下厨炒菜,给我们这些长身体的孩子补充营养。”

    他爱学生,学生也爱他。文革时期,杨通六被打成“资产阶级反动权威”关进牛棚,受尽非人折磨。可他的弟子们敢冒险悄悄带着吃的去看望他。他还在牛棚里将偷偷写成的10多万字的《小提琴教学法》分发给学生们。

    杨老师还是个兴趣广泛、十分幽默的人。他的爱犬被弟子弄丢了,后来那孩子眼泪汪汪地说:“对不起,杨老师!我买一条狗儿还你。”杨通六故意瞪眼吓那孩子说:“赔?我的狗儿都懂音乐。你赔得起吗!”

    成都市歌舞剧院管弦乐团团长凌晨这样说:眼下高雅艺术严肃音乐不大景气,但乐团的40多人从没丢下过自己的乐器,大家心里总是记着杨老师生前的教诲:“守望好美丽的精神家园,真正的艺术会让一个国家变得更加文明。”杨通六那深邃的思想和人格魅力,真是可见一斑。

354

主题

9

精华

10万

金币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148918
发表于 2018-2-13 18:05:17 | 显示全部楼层
一口气读完了这篇十分感人的文章。为杨通六(以及无数像马思聪这样的杰出音乐家和艺术家)的不幸遭遇感到同情。但愿中国不再出现荒谬的时代。

1

主题

0

精华

1万

金币

金牌会员

Rank: 6Rank: 6

积分
74774
发表于 2018-2-13 19:50:33 | 显示全部楼层
情真意切

95

主题

8

精华

1万

金币

金牌会员

Rank: 6Rank: 6

积分
48428
发表于 2018-2-13 21:01:24 | 显示全部楼层
年轻时就知道杨通六的大名,因四川话”六“的发音读”路“,所以一直以为是杨通路。杨宝智先生的回忆让我了解了那些年的一些人和事,很让人感慨。

1

主题

1

精华

8

金币

注册会员

Rank: 2

积分
231
发表于 2018-2-18 12:45:05 | 显示全部楼层
刘朝基老师是我的恩施 ……

628

主题

4

精华

1万

金币

金牌会员

Rank: 6Rank: 6

积分
70610
发表于 2018-2-18 14:02:52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sunshunoo8 于 2018-2-18 14:24 编辑

   那个{火热}年代,都有家庭出身.五类[分子]---地,富,反,坏,右.都是[无产阶级专政]对象.  知识分子顺位乃是"你不能走的"---臭[老九].我是老五届,老九滋味"不好受".历史苻号是"阶级斗争为纲,一抓就灵". 历史,过往云烟,真是不可忘确的记念!忆往惜,峥嵘岁月稠.看今朝,一且向[前]看! 功过,谁与评说,哈哈!"留给聪明的后人吧"!

0

主题

0

精华

1万

金币

金牌会员

Rank: 6Rank: 6

积分
31394
发表于 2018-2-19 22:29:00 | 显示全部楼层
感动

20

主题

1

精华

8万

金币

金牌会员

Rank: 6Rank: 6

积分
87709
 楼主| 发表于 2018-2-24 13:39:14 | 显示全部楼层
希望有人喜欢他的作曲《喜酒》, 并留传下去。

20

主题

1

精华

8万

金币

金牌会员

Rank: 6Rank: 6

积分
87709
 楼主| 发表于 2018-4-20 12:20:22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Violin-TT 于 2018-4-20 12:23 编辑

杨通六在山西小提琴界的影响
20180420121823.jpg

20

主题

1

精华

8万

金币

金牌会员

Rank: 6Rank: 6

积分
87709
 楼主| 发表于 2018-11-23 13:19:17 | 显示全部楼层
杨宝智 (作曲家, 小提琴教育家,曾执教于四川音乐学院,上海音乐学院和中央音乐学院)撰文指出:“杨通六确是个才能比较出众的人,悟性很高,也很用功,其成就本应当不亚于林耀基。”(林耀基,中央音乐学院教授、国际著名小提琴教育家)。
http://blog.sina.com.cn/s/blog_727f7c410102wv5l.html

20

主题

1

精华

8万

金币

金牌会员

Rank: 6Rank: 6

积分
87709
 楼主| 发表于 2018-11-23 13:39:11 | 显示全部楼层
“守望好美丽的精神家园,真正的艺术会让一个国家变得更加文明。”

20

主题

1

精华

8万

金币

金牌会员

Rank: 6Rank: 6

积分
87709
 楼主| 发表于 2019-4-17 13:12:30 | 显示全部楼层

4月12日凌晨,著名音乐家杨犀老师因病与世长辞…… (终年55岁, 英年早逝)

本帖最后由 Violin-TT 于 2019-4-17 13:15 编辑

杨犀老师在中央音乐学院时的老同学、著名的大提琴家朱亦兵为他撰写了一篇情真意切、催人泪下的纪念文章,全文如下:

惊闻我的老同学杨犀突然病逝,心痛难以忍受,写短文一篇以纪念好友。几个年轻时最深刻的记忆,是他留给我的。

杨犀长得高高瘦瘦的,我从小就喜欢看高的东西,我矮矮的所以我就老看他。在中央音乐学院附中那个年代,有一次美国小提琴教母迪蕾女士来访,杨犀在挤得爆满的大礼堂演奏拉威尔的茨冈,我妈妈弹伴奏,那琴声至今还在我脑海里环绕,对我这么一个从小对音乐并不感知的人来说这是一个非常难得的声音记忆了。全场掌声雷动,我也是在场呐喊的小同学们之一。

他当年曾经负责过一阵附中的早晨音乐广播,那时候每天早上起床的音乐都是进行曲,突然有一天,我们(整个学校)从睡梦中被广播大喇叭里响起的邓丽君歌声美醒,不是那个时代的年轻朋友可能不知道,在那时谁敢在公共场合播放此类的靡靡之音可是重罪!我记得那一天我们全校的学生们心情都好极了,都不可思议的开心,那个年代在公共场合能听到邓丽君的歌声简直就像是在享受普罗米修斯偷来的火种,对,杨犀就是那个年代的普罗米修斯。事后杨犀被全校点名批评严重处分。

八零年八一年我记不清楚了,中央音乐学院附中学生乐团、我们叫红领巾乐团,第一次南下巡演,杨犀是乐队首席,中国的等级制度文化观念无处不在,音乐学院也不例外,我是低班的所以坐在大提琴声部的后面,可杨犀说谁拉的最好谁就应该坐首席,一定要把我推到第一把位置上去,杨犀在学校里不光是琴艺高超,第一非他莫属,他还是一个拳击高手,他那四川人火爆直率的脾气大家都知道,就这么我一个小小低年级学生就坐在了中央音乐学院红领巾乐团的首席位置上。

那个年代这么一大群小孩子坐火车到远远的地方去巡回演出可是一件大事,大家一路欢声笑语,那时候的火车旅行我记得整个南下旅途中几乎没有一次我们是从火车门上的车,永远是像打仗或逃难一样从车窗爬进去,就这么硬挤进去。趣闻多多数不胜数,但有两件事我刻骨铭心地记忆着,在福州的一场演出,因长途旅行、紧张的排练和演出、艰苦的环境、这么一大群生龙活虎的音乐小学生,老师们都辛苦极了,首当其冲我们的指挥、我国当代著名大指挥家、教育家徐新老师,那一天徐新老师病重发高烧,但无论大家怎么劝阻他还是要坚持晚上演出,我们都感动极了。杨犀跟我说,你听着,今晚他们(学生们)会非常认真、甚至比平常要更加认真地多的去演奏,可咱们俩,你我,我们的任务就是时刻盯着徐老师,看他排练时身体虚弱那样儿随时都可能摔倒,音乐会上他万一一晃一晕一倒,我们就冲上去扶他!就这样那一晚上我目不转睛地盯着徐新老师的一举一动。什么也没有发生,伟大的老师永远比我们想象的要更强大,那是一场让我终生难忘的音乐会,杨犀给我吩咐任务的话语和声音至今还在我耳朵里。

还是在南方某地,乐团巡演整巧碰上过春节,同学们那天晚上挤了一满屋子,大家自发地出各种小节目,一切都那么简陋和朴素,但所有人都开心无比。轮到徐新老师出节目,他给我们猜谜语,说猜一个“进口动物”,大家你看我我看你谁也说不出来,徐新老师用他那平缓、清晰、斯文但不乏幽默的语音说:进口动物 —- 洋犀 。大家哄堂大笑,从此杨犀就变成了“外国来的犀牛”。开心是那么的简单和难忘。

老同学,我想念你,再也不能和你拥抱是一件很不开心的事,祝你在那边继续玩儿的愉快,好好拉你心爱的琴,我们有朝一日再见!


杨犀老师生平简介

杨犀是一位出色的小提琴家,他出生于中国四川成都,7岁开始跟父亲学琴,10岁在四川省电视台参加实况演奏,13岁获得成都最佳演员称号,15岁考上中央音乐学院,16岁在中国小提琴比赛中获奖,20岁来美国在全美弦乐比赛中获奖,之后考上世界著名的INDIANA大学音乐学院,毕业后曾担任佛罗里达爱乐乐团第一小提琴手,佛罗里达歌剧院首席中提琴手。现为罗利交响乐团首席小提琴手,卡莱罗那爱乐乐团首席中提琴手。

杨犀和他的夫人周秋莎老师一起在北卡三角区培养出一批又一批学生,在各种小提琴比赛中获得过多种奖项。他们的学生有的成为中学音乐老师,有的考上世界知名音乐学院,有的成为医生、IT专家。他们从老师身上学到了认真、严格、严谨的工作态度,为他们走上理想的工作岗位打下了坚实基础。

20

主题

1

精华

8万

金币

金牌会员

Rank: 6Rank: 6

积分
87709
 楼主| 发表于 2019-4-22 12:48:49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Violin-TT 于 2019-9-20 09:10 编辑
老鬼 发表于 2018-2-18 12:45
刘朝基老师是我的恩施 ……
刘朝基老师有没有一些著作?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联系站长| 粤ICP备12009865号粤公网安备 44051302000004号

GMT+8, 2024-3-29 04:44

Chinaviolin.NET|提琴唯一性编码标准(VUC)官方网站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