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小提琴网 - Chinaviolin.NET

QQ登录

只能登录,注册无效

手机号码,快捷登录

手机号码,快捷登录





搜索

学琴二三事


2019-1-15 09:51 | 作者: fanpu | 来自: chinaviolin.net(原文)

摘要: 看到琴友们的学琴日记,勾起了对早年学琴的一些有趣的回忆,忍不住写出来和大家分享。 那是上世纪70年代的事,现在十几岁的孩子除每天得完成繁重的作业,业余时间还得学钢琴,学小提琴满足家长们无休止的期望和要求 ...
  看到琴友们的学琴日记,勾起了对早年学琴的一些有趣的回忆,忍不住写出来和大家分享。

  那是上世纪70年代的事,现在十几岁的孩子除每天得完成繁重的作业,业余时间还得学钢琴,学小提琴满足家长们无休止的期望和要求。和他们相比,我们的少年时代就"幸福"得多了, 沒功课,没作业,整天过着无忧无虑,无所事事的日子。不过虽然时代不同,但对美好事物的精神追求和向往却是一样的,想当年谁要是会拉小提琴,有点文艺细胞,还是能引来同龄人无数羡慕的目光。在只能吃饱饭的年代,对绝大多数人来说,弹钢琴那是小说里的故事; 但买一把几十块钱的小提琴,普通家庭咬咬牙省一省也还可以。

  那时无论你走到哪一条亍巷总能听到从某一扇窗户里漂出的断续的吱吱溜溜的琴声。我很幸运有一个做中学音乐老师的父亲,父亲酷爱古典音乐,收藏了不少古典音乐唱片,仅贝多芬的单数交响乐他就有不同的版本; 后来文革中唱片全给砸碎,一地的黑胶木碎片2分钱一斤卖给了破烂收购站。近水楼台,不拉提琴的父亲开始教我拉琴,"霍曼"成了我每天练习的教材。

  学校里有个毛泽东思想宣传队,在父亲耐心的经营下还调教出了一个有10来把小提琴的乐队。有点基础,能拉个成调调的歌曲的同学都能叁加乐队; 乐队中10来个人的水平参差不齐,加入乐队前,全是清一色的"自学成材"。这个初中学校解放前曾是法国人办的教会学校,法国人离开时留下了一架三角钢琴,琴就放在一间有木地板的小礼堂里。礼堂后来成了学校的音乐教室和宣传队活动的地儿。每当市教育局组织学校汇演,宣传队每周就要活动三次,乐队的任务就是在台上为一个简单的集体舞蹈伴奏。每次活动大家先跟着父亲的钢琴练习C大调音阶,然后才集体练习伴奏谱,练习过程中每个人得把节奏较难的乐句当众独自照拉一遍,以免有人"滥竽充数",影响了演出时的整齐划一。半年下来十来个人不但能齐齐的拉个曲子,为在台上看着顺眼,乐队还统一了弓法。

  当年没有任何小提琴教材出版物,更没有专职小提琴老师,大家学琴的过程就象瞎子领瞎子,一步步慢慢往前走。没人指导没关系,知道有本叫"开塞"的练习曲就行了,那可是初学者"圣经"。想法弄到一本晒图版的开塞,互想传抄一下,照着开练!能把开塞24课拉完那可就是牛人中的牛人了。令人遗憾的是,三年初中下来,这个让大家羡慕嫉妒能练完24课的"牛人"一直没出现,绝大多数人都还是在"开塞"第一课"米索米多"的头几个乐句中苦苦挣扎。

  学校有一台老旧的吱吱做响的录音机,能放大尺寸转盘的磁带。父亲不知从哪录制到由前苏联小提琴家大卫奥依斯图拉赫演奏的贝多芬的D大调和门德尔松的E小调小提琴协奏曲,这二部协奏曲我们百听不厌。晚上,一小撮十几岁的中学生围坐在录音机旁"欣赏"这"天籁"之音,听到精彩之处,不知如何表达,众人忍不住抓耳绕腮,只会不住口叹息,活脱脱一幅西游记中"孙猴"听菩提提祖师讲经时的神态。如今回忆起来,仍然感叹这两部永恒的古典作品的震撼力。一个同学十分崇拜大卫,经常骄傲的宣称,"自己釆用的是标准的俄罗斯派的持弓法"(我到现在都没弄明白什么是俄罗斯派),但因他老是把音拉"左",后来众人私下给取了个绰号叫"俄罗斯左派,,,,,。

  对我而言, 时光就这样在永远完成不了的"开塞"24课中慢慢流走了。77年国家统于恢复了大学招考制度,父亲当即立断让我放下提琴,重新拿起书本。后来的结果我不说大家想必也猜个八九不离十了吧:  在这个多姿多彩的世界上,多了一个会拉点小提琴的平庸的化学工程师,少了一个很可能会坐在某一个乐队角落里拉琴的更为平庸的提琴匠!

  

支持

反对
发表评论

最新评论

引用 zgzjhzzc 2019-1-15 08:16
很有意思,且等下回分解!
引用 xuxianzhou 2019-1-15 08:42
祝福你有个好爸爸,开塞学了没干专业,门捷列夫周期表用上了,祝贺你成为了一位化学工程师。
引用 sunshunoo8 2019-1-15 10:12
     很羡慕你少年有那么好的学琴条件。很怀念那个年代。
引用 fanpu 2019-1-15 12:10
zgzjhzzc 发表于 2019-1-15 08:16
很有意思,且等下回分解!

好的, 等有空再接着写.
引用 fanpu 2019-1-15 12:14
xuxianzhou 发表于 2019-1-15 08:42
祝福你有个好爸爸,开塞学了没干专业,门捷列夫周期表用上了,祝贺你成为了一位化学工程师。 ...

真诚的感谢你的祝福 ! 我确实有个非常好的父亲.
引用 fanpu 2019-1-15 12:18
sunshunoo8 发表于 2019-1-15 10:12
很羡慕你少年有那么好的学琴条件。很怀念那个年代。

是啊, 确实是难望的年代  !!
引用 HX4740 2019-1-15 12:19
fanpu 发表于 2019-1-15 12:14
真诚的感谢你的祝福 ! 我确实有个非常好的父亲.

楼主:您是幸运的是,我和你非常相似的经历,只是恢复高考我没有考上大学,成为了一名工人。退休了重新开始练习开塞。
引用 fanpu 2019-1-15 12:26
HX4740 发表于 2019-1-15 12:19
楼主:您是幸运的是,我和你非常相似的经历,只是恢复高考我没有考上大学,成为了一名工人。退休了重新开 ...

来, 握个手!
引用 净化灵魂 2019-1-15 13:18
难望的年代*************
引用 ZHAOSHUYI52 2019-1-15 15:44
文笔不错,有时代感。
引用 jyx52 2019-1-15 18:40
真是很感人。富有时代气息。
引用 太极神人 2019-1-15 22:26
文笔朴实而精彩。

在看帖子的同时,不由勾起了对往事的点滴回忆。

家父年轻时喜欢音乐,也在业余时间拉小提琴,参加过小乐队。我的德国仿制的斯特拉迪伐里小提琴就是他年轻时用过的琴。父亲在文革前买了一台落地式电唱收音机,每个月发工资,总要去上海音乐书店买唱片,以小提琴和轻音乐为主。文革前,我们兄妹几个经常围在落地收音机前听音乐。除《梁祝》之外,特喜欢听苏联小提琴家录制的唱片(全是俄文字)。文革中,唱片全部上交了。不久,我就去了贵州插队。

我是在插队期间开始自学小提琴的,那时拉完了《霍曼》五册。上调到省城的一所中学之后,在剧团一位拉小提琴的好友指点下(总共一个小时左右),改进了持琴姿势和弓法,重新拉了一遍《霍曼》。刚开始拉《开塞》不久,就上了大学。自此停止练琴,一直到退休才重新拉琴。两年多来,快拉完《霍曼》第五册了。不知哪天可以开始《开塞》。

我在省城中学一开始教数学,后来改为英语。那时单身,也很少回上海老家。同寝室的好友是音乐老师,他倡议搞宣传队,我会一点小提琴,就担任乐队负责人和指挥。乐队有十来个学生,小提琴6把,一支黑管,一个手风琴、一支竹笛,一把大胡,还有民乐的打击乐器等。学生的程度都不错(有一位后来进了省艺校拉中提琴),担任舞蹈和唱歌的伴奏不成问题,也拉《新疆之春》等小提琴齐奏节目。为了文艺汇演,也常常突击排练。我的宿舍在大礼堂隔壁的三楼(教室改建的)。那时礼堂里有一架三角钢琴,礼堂大门是敞开的,音乐老师和另一位单身老师就常常去那里乱弹琴。我们宿舍到礼堂楼下是宽敞的木楼梯,有极佳的音响效果。每天拉完练习曲,就在走廊上拉《梁祝》、《沉思》等中外乐曲,也没人来干涉。在举目无亲的寂寞的单身生活中,小提琴成了我最好的伙伴。

我这人手很笨,虽然很向往能去专业剧团拉琴,但我的手不争气,拉不好。幸亏没有走音乐的专业道路,否则也只能是坐在乐团最后一排滥竽充数的料。后来出国,读了硕士和博士,当了大学老师,退休前是特聘教授。但是,当年走过的路,怎么轻易忘得了呢?
引用 fanpu 2019-1-16 04:40
多谢大家鼓励,等有空把现在重新学琴的故事再和大家聊聊!
引用 fanpu 2019-1-16 04:43
太极神人 发表于 2019-1-15 22:26
文笔朴实而精彩。

在看帖子的同时,不由勾起了对往事的点滴回忆。

原来仁兄是 PhD 啊!小弟这厢有礼啦。
引用 fjzmzyf 2019-1-16 09:49
本帖最后由 fjzmzyf 于 2019-1-16 10:13 编辑

     我是1971年出生的,到我上小学的时候,文革早已经结束了,没有遇到向你们这样的经历。不过,在我上小学、初中乃至高中时期,还是能感受到一些“文革遗风”的,其中之一便是那时,在我们的老师中,尤其是艺术类老师,有很多都是因家庭出身、政治立场等问题被下放的著名人士。他们的名字我已经不记得了,反正后来听同学谈起,说教我们的音乐的老师,一个姓俞的女教师,她是上海交响乐团下放来的;教美术的钱老师,曾是上海美术出版社的美术编辑。还有很多人,现在也记不全了,我们中学校长方仁工教语文的,是一个儿童读物作家,数学老师许金树,曾是上海数学协会理事长等等。
    所以我还是要感谢文革运动,这真是一场全民大运动,把这么多知名人物都揪出来了,成为了我们普通人的老师,放在现在,那是想也不敢想的呀,我估计不要说请他们来一对一上课,光见面费就得万儿八千的吧。这是我的切身感受。
    我们70后这代人,是完整得接受了各级教育经历的人,而且进了大学后,基本就是国家培养,自己花不了什么钱,家庭困难的每学期还能申请人民助学金。我在高中的时候,特别喜欢化学,所以高考三加一,除语数外,加考的一门是化学,进了上海第二医科大学。
    小提琴是跟着邻居学的。我家那时住的父母亲单位,中国科学院上海分院的宿舍大院,父母亲都是中科院的勤杂工。我们这个大杂院里有几个曾经有留学欧美经历的人,那时虽没被打倒,但也是属于不可乱说乱动、需要被无产阶级劳动人民监督的类型。无所事事时,他们有会拉小提琴的,就会在楼下拉上一段,我们这些小孩就是跟着他们学的。那些人当时是不敢摆教授的臭架子的,看到我们这些无产阶级的小朝阳们,那是尽心尽力的来教的,否则就让他们放下提琴,扫院子去。有时候我们偷懒不想学了,他们还会主动挨家挨户地来看我们。想想那时的生活真幸福,真幸运。放在现在,那些曾教过我们的人,都是大教授、研究员了,出门有车,家里有保姆,时不时还会和小保姆搞点绯闻,弄个学术造假的传言。现在这帮人的眼睛已经爬到天上去了,无产阶级的小孩,滚一边去吧。
    我还是怀念那个时代的,要不是那个时代,我一个勤杂工的儿子,不可能读到大学,也不可能从小就学琴。所以有的朋友见我是从小就拉小提琴的,还以为我出身名门,我都要给他们解释一下,不是你们想象这样的。
引用 太极神人 2019-1-16 18:34
fanpu 发表于 2019-1-16 04:43
原来仁兄是 PhD 啊!小弟这厢有礼啦。


原来楼主71年出生。那时我已经下乡插队两年了。当时全国"一片红”,我们一家有四个兄弟姐妹下乡当农民。我们家是知识分子,住在上海新华路,附近有很多文艺界的名人。走过“外国弄堂”,经常可以听到有人在弹钢琴或拉小提琴。我是上海重点中学交大附中68届高中的,初中是长宁区重点中学延安中学的。同学中有许多是十分优秀的,可是文革一来,前途全毁了。去年夏天回上海见到了许多五十年没见面的老同学。十分感叹。很多人根本没机会上大学,社会地位和经济地位都十分低下, 而他们本来都可以成为国家栋梁的。可怜啊!
引用 fjzmzyf 2019-1-17 09:50
回复“太极神人”:我是1971年出生的,到上学的时代,正是拨乱反正的时期、改革开发的前夜,我们这一代人是充分地享受了当时政府政策优惠的一代人。那时民风淳朴,尚未变质;人心向善,尚未钱化,国家提倡四个现代化,培养四有新人,我们这一代人就这样接受了最优惠的教育和培训。这一些现在是想也不敢想的奢侈。
    我原来住在大连西路玉田新村,在同济大学后面,很荒凉的地方,现在已经开发地很好了。新华路上海人称上只角,上海音乐学院也离那里不远,平时去得不多。现在因为在瑞金医院和二医大教书上班,所以去得比较多。
引用 洱冬 2019-1-17 10:31
fanpu,你好。也是上世纪70年代的事,可能比你大几岁的我,买了把20元的小提琴,由于家里没人懂音乐,只好找了些学五线谱的和学小提琴的书(都是用首调唱名法教的),自己学。也是你那个时候考上的大学,由于没人管教,自然是自己说了算,所以带上小提琴过上了那四年的校园生活。。。。现在我也在努力学习小提琴中,不为成为什么乐团手,只为美妙的小提琴音乐。。。。来,我们两个工程师,握个手
引用 fjzmzyf 2019-1-17 10:39
音乐在上海一直都是比较普及的,全国第一个交响乐团就是在上海成立的。无论是在大唱样板戏的年代,还是芭蕾舞剧白毛女的上演,在上海都是受到追捧的。我现在到复兴公园散步,也会看到有不少老人在唱歌、跳舞、吹萨克斯等,很热闹,音乐在这里不再是高高在上的阳春白雪,曲高和寡了。

查看全部评论(30)

Archiver|手机版|联系站长:林启明| 粤ICP备12009865号粤公网安备 44051302000004号

GMT+8, 2024-4-18 08:47

Powered by Chinaviolin.NET|VUC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