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哈,面板卸下来了。 这把老琴中高音不错,有镶线,面板木纹也还可以,但低频不满意,因低频不好,中高音也不够厚,影响整琴的频响均衡。琴码音柱等小手术动完了,低频改善甚微,敲了敲面板,比较另一把低音好的琴,感觉这把这把老琴面板固有频率明显较高,测了一下低音好的那把琴的面板频率约280HZ。看来要改善低频只有调面板频率一条路可走了。但琴做后再拆开来调面修整面板何谈容易,一下心血来潮就不管那么多了。这琴的面板原来中间的厚度约3.8--4MM,且板质地偏硬。 我来外行分析一下: 从原理上来说,空弦G弦195.6Hz、D弦293.3Hz、A弦440Hz、E弦660Hz。 D弦上还有e,f g音,面板280HZ刚好落在GD两弦的音高频率内的中位偏向G弦一些,再高的面板频率可能对GD两弦震动不利。 但280HZ可能就已经带来中高音的“空感”以及易发的“狼音”。这可能是个矛盾的难题。 看来我的运气很好,这把正在修面板的老琴的背板和那把总体频响及共震较好的280HZ面板作为样板琴的背板敲击音高正好相同,测频率都是400HZ左右,研究了一下这两个频率相当于在D、G两弦上刚好是接近纯五度和声关系,就相当于在3、4指音位之间同时按住两弦的合声关系,正好在不常用的比A,D两弦空弦音大约低小二度大二度之间的两音上,这样的后果可能是可以避免A、D两空弦与面板背板共震震动太强,又使面板背板两板有纯五度和声的较好的优美的声学共震性能。 上面说的频率都是大约数值,因为这把面板大约280HZ的琴在G弦上这个比C音高一点的音位刚好能找到与面板的共震较强的点位,这里才是标准准确频率,刚好避开了主要音位。看的是波形,波形的顶不是很尖,面板大约270HZ--280HZ之间,背板大约400HZ--410HZ之间. 看来这次折腾的运气很好。 好了,一点一点地基本按计划加工好了,板频已接近280HZ,敲击发声也和另一把低音好的面板280HZ琴的音高一样了。 面板的厚度中间区域由原来约3.8MM降到约3.2MM,四周降到约2.XMM。 加工前分析除整体修薄些,四周逐渐更薄些,如图中四周划线部分。 按普通的力学分析,有ABCDEF如图6个关键点, 1,面板纵轴相对横轴震动顺应性应该更好,为了平衡,低音梁两端AB两个区域就不能削得太薄。 2,CDEF四区是受狭窄的腰区最影响面板横轴方向的震动。此区应该比四周其它地方更薄些,以利增加横向震动的顺应性。看来F孔作用不光是出音孔,还是解决面板腰部横向震动的关键。狭窄的腰部对琴板震动可能非常不利,是为了好运弓才这样设计的。看来前人发明的F孔有非常关键的作用。但F孔两端还容易下些“后遗症”。 3,面板最边沿四周与琴边板相接的粘合部分保持原状不能削以利最后粘合。 工具及技术不好,我加工的面板内面很粗糙,还留下些沟纹,但这可能歪打正着,粗糙和沟纹从声学来说更利于提高面板的声学性能和美化声学震动,比如电影院及高级听音室凹凸不平的墙和吸音材料。 最主要的加工后面板频率没有矫往过正,没有一不小心面板削多了低于280HZ就没救了。这是成功的第一步。看来这是个好兆头。 卸下加工处理后的面板: |
Archiver|手机版|联系站长|
粤ICP备12009865号粤公网安备 44051302000004号
GMT+8, 2023-10-5 10:31
Chinaviolin.NET|提琴唯一性编码标准(VUC)官方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