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小提琴网

QQ登录

只能登录,注册无效

手机号码,快捷登录

手机号码,快捷登录





中国小提琴网 首页 名琴鉴赏 提琴收藏 查看内容

“旧宠与新欢”——新琴老琴比较谈


2016-3-18 11:18 | 原作者: 东府花园 | 来自: 中国小提琴论坛(原文)

摘要: 回来火车娶了两房俊媳妇,依照腮托颜色命名:一个叫红妞,一个叫黑妞。我也有两个丑老婆,根据油漆颜色区分:一个叫大黄,一个叫二棕。男人嘛,“饮酒不醉最为高,好色不乱乃英豪”。呵呵…… 大黄原来是金黄色 ...

回来火车娶了两房俊媳妇,依照腮托颜色命名:一个叫红妞,一个叫黑妞。我也有两个丑老婆,根据油漆颜色区分:一个叫大黄,一个叫二棕。男人嘛,“饮酒不醉最为高,好色不乱乃英豪”。呵呵……

大黄原来是金黄色,随着年久色衰,人老珠黄,变成了现在的土黄色,排行老大,故称之为“大黄”;二棕的琴体呈棕红色,衣着性感靓丽夺目,追求时尚紧跟潮流,凡事都讲究一个先来后到,只能屈居做偏房,命名为“二棕”。

大黄是国产老琴,东方红牌,1950年生于营口。二棕是外国新琴,Stradivarl Copy Universal (仿斯特拉瓦底 寰球牌),1960年在南韩汉城问世,2008年底由朋友从首尔代为选购回国。

大黄的材料一律东北料,面板是东北百年以上鱼鳞松,背板是百年以上老色木,琴头边板用料与背板相同。指板是紫檀木,其它配件是枣木。二棕的材料据说是所谓顶级欧料,面板是意大利的,背板及边板、琴头是奥地利的,配件一律是乌木做的(这是朋友听他的朋友介绍的,我又不懂外国木材,是真是假难以确信,出于面子不好去问,反正已经买到手索性不去管它了)。

说完了琴的国籍出身、材料构成,我再来说说她们的具体状况,对两者做一下简单的对比描述,也许能为论坛的琴友们提供点可资借鉴的感性东西。

新琴老琴比较,涉及的内容很多,大致不外乎五方面:材质比较,工艺比较,声音比较;调试比较,开音比较。

一、材质比较

构成琴身的零件很多,说些什么呢?我历来认为,小提琴的主体是音箱,音箱的主要部位是面板和背板,面板和背板的材质档次决定了声音的品位,进而决定了整琴的功能与价值。限于篇幅,重点说说面板和背板吧。

1、先说面板。

大黄的面板是独板。这在六十年前不足为奇,而现在可是弥足珍贵了。随着森林资源的日趋匮乏,能够用来制作提琴整板的材料越来越稀少了。

二棕的面板是拼板,中间有一条连接缝。但由于使用同一块木头径切,左右相当对称,不仔细观察几乎看不出来,外观上似乎比大黄更漂亮。

用整板还是用拼板制作面板(背板也是如此),一直存有争议。有人认为用整板好,毕竟自然造化,浑然一体。天然生成的有机整体,不是两块木头的后天人工连接,振动起来和谐有序,均衡一致,对于声音的过滤与处理有利无害。特别是新琴的调试与开音,更方便更快捷,到达音质纯净、音色优美目标的时间周期要短得多。有人则认为用拼板好,用同一部位的木头纵向平面剖开,然后胶合连接,左右材质花纹对称等量齐观,更有利于声音的放射与传导,琴声自然会更加响亮,富有穿透力,传播距离远。

如若根据个人目前所能达到的认识程度,在同一档次材质的前提下,我还是选择独板。这不仅仅是材料稀少珍贵的问题,也不仅仅是外观漂亮与否的问题,更不是价格高低的问题,而是从小提琴声学原理角度考虑的。面板的重要使命,就是对琴弦声音的接收、传导、过滤、扩展处理,再输送到背板。作为音源的琴弦声音信息,通过琴码的传递,再生成什么状态的琴声,是由面板是否具备与之完全适应的振动性能所决定的。这里有振动频率的变化,振动幅度的变化,反应速度的变化,振动部位的变化,传播方向与方式的变化。例如,小提琴发出声音的时候,琴体上的每一个部位都在振动,但其振动状态各不相同。特别是面板中心(琴码位置)与四周的振动不一样,上下左右各个不同方位的振动也不一样。要想完全整齐划一、绝对平衡均匀是不可能的。一般来说,优质提琴面板的振动状态,振动中心应该比周边四角好,上部应该比下部好,面板整体的振动状态及其变化应该比背板好,音箱的振动状态及其变化应该比其他部件好。这就是琴板制作不能平板一块而是富于变化(各个部位厚度不同、张力不同、弧度不同)的原因所在。面板较厚的地方,不一定振动状态不好,只是频率较低速度较慢而已。面板相对较薄的地方,不一定振动状态好,只是频率较高反应速度较快而已。人们把面板过于薄的琴称为“垃圾琴”理由之一,就是因为其声音暂时显得响亮灵敏,而实际上已经丧失在更大范围内适应频率高低多样变化的基本性能,随着时间的推移只会每况愈下,何谈潜力的挖掘以及价值的提升呢?

我们还可以拿吉他的面板与小提琴比对一下。吉他的面板平直均匀,没有任何厚度、弧度变化,中间部位无需起拱。小提琴的面板从外在形状却富于曲线变化(决不单单是为了美观),内在结构富于厚度弧度变化必须要起拱。两种乐器的不同造型直接导致声音效果的明显差异,虽然吉他拥有较大的音箱,发音轻松灵敏且共鸣要好于小提琴,但其音量、音质、音色在情感表现力以及传送穿透力方面,根本无法与被誉为“西洋乐器之王后”的小提琴相媲美。

回到独板与拼板的话题上来,不能说独板琴就一定会优于拼板琴,因为材料品质与制作水平、琴体质量档次参差不齐。基于以上的分析进而推断,面板的材质及其他性能指标,不需要完全对称也不可能做到完全对称。四条琴弦的音高音量音色不同,面板不同部位的声音性能指标当然随之有所不同,不然,还要煞费苦心地手工削制琴板、设置低音梁,不厌其烦地反复调整音柱位置做什么?优质提琴的制作,对琴板不同部位材质及性能是有不同要求的。从正面看面板,左边应该更适应低音,右边更适应高音。将琴翻转过来看背板,左边应该更适应高音,右边更适应低音。平心静气地讲,独板拼版各有千秋,同时并存但不能相互取代。拼板琴的长项在于声音恢宏大气清亮透彻,某些音位尤其高音区相当出色;弱项在于振动频率变化范围相对狭小,进而影响琴声表现力的更高层次发挥。独板琴的长项在于整体振动一体化而声音平衡均匀而无明显落差,适应多种振动频率及幅度变化的范围相对宽广;弱项在于有些平分秋色致使某些音区的音量远没有拼板琴那样重点突出。至于制琴购琴时的如何选择,就要看个人的习惯爱好、使用方向甚至经济实力了。

经过一段时间的比较,我发现国产琴大黄的面板质量,不知要好过进口琴二棕的多少倍。具体特征是:年轮竖线顺直细密,大致均衡匀称,面板中心春秋材的间距不大于1mm,逐渐外延扩展接近2mm。鸡爪横纹乍看不显著,但仔细看遍布全身含蓄隐约。还有,大黄面板的硬度大、弹性强、厚度高,分量重,触摸起来手感硬朗华润,轻轻敲击即发出“当当当”的清脆声音。而二棕的面板相比之下稍逊一筹,敲击起来只能发出“咚咚咚”的声音,音调明显不如老大清脆悦耳。年轮竖线与鸡爪横纹的情况虽然与前者相差无几,但其硬度、弹性、厚度、重量、触摸感迥然有别。除了新琴的油漆胜过老琴,给人的外在观感有些捉摸不透,今后是否会更有出息真是说不好。

2、再说背板。

大黄的背板是拼板,纯然东北老色木(枫木中生长最慢的一种),年轮竖线很密,木材表面平行排列着一条条极其细微的沟槽,有人说它们是树木的毛细血管,相当于其它木材的毛细孔。远处看没有常见的大宽度横向条纹,但近处仔细观察,到处都是极其细微、经得起推敲的精巧小花纹。

二棕的背板是独板,据说是阿尔卑斯山的木料,年轮竖线密度无法与面板相比,但横纹相当漂亮。深色的不深,浅色的不浅,对比鲜明,图案生动。在光线下转动琴身,会看到明暗虚实多种变幻。横纹就像程派唱腔一样断断续续,似乎要中断但绝没有中断,总体上按一定规则平行斜向排列。所说的深色横幅花纹,实际上是由无数细密的小点构成,类似照片中的高像素画面毫不模糊浑浊,怪诞而清晰,起伏而晶莹。有朋友看到新琴背板后感叹说:老外的木头是怎么长的啊?其实国内材料的花纹也是五光十色、异彩纷呈的,只是外观上没有那么多的神秘感。究其成因,这些逆流横生的木射线图案,其实都是一种植物畸形病态体现,或者新陈代谢时树液流动不畅甚至堵塞中断,或者土壤中金属成分的结晶在此滞留罢了。

关于背板横纹对声音有无影响,一直众说纷纭莫衷一是。有人说背板花纹只是用来观赏的,与声音毫无关系。因为小提琴既是艺术工具具有使用价值,同时作为艺术作品又具有审美鉴赏价值。双方论者是否持有充足的科学依据,此说是否能叫所有人都深信不疑,目前尚不得知。仅从常识推理判断,背板外观上图案花纹颜色的不同,起码说明材料构成的成分、方式、木纤维张力及振动系数等物理指标有所不同。人们在实践中已经逐步发现了一些不容忽视的细节,都不能彻底排除背板横纹与声音无关。例如,调整音柱位置的时候,如果将音柱立于背板深色条纹上,声音会骤然增大变硬,反之声音会随即减小变柔。在制作与选购高档琴的时候,我们会发现位于背板细腰左侧的方位,也就是音柱顶立的高音区,这里的横纹是整个背板中最规则、最细密、最结实、最鲜亮的区域。我仔细审查了大黄、二棕以及所能看到的几把好琴,几乎都是这样。背板作为面板的重要搭档,其使命是将面板的振动信息全面接收并毫无保留地反射出去,压缩之后并向各个方向全面扩展开来,以此形成有效的回环共鸣,与面板边板共同推动音箱内空气作超常运动,才能产生超越琴弦初始声音的美妙琴声最后通过 f 孔发散开来。所以,背板振动能否在最短时间内,迅速响应并很快达到与面板振动同步的最佳状态,与整个提琴的声音品质不是毫无联系,而是息息相关。

总之,面板与背板是构成小提琴音箱的最首位、最根本的部件,也是奠定整琴声音质量基础最重要、最关键的部件。面板有如二胡的蟒皮,背板有如二胡的琴筒,f 孔犹如二胡的音窗,它们的质量和档次,也就是小提琴材质的质量和档次。大黄和二棕的琴板表面上还算说过得去,是不是声音就会完美无缺了呢?不是的,材质与声音毕竟是两回事,这在以后进行声音比较时就知道了。

二、工艺比较 材料的存在,为小提琴的整体构成准备了必要的前提。一把小提琴的生成,还有待于制作工艺、技术含量、选择搭配、加工处理、组装连接等工序,才能成为一个系统。按照系统论的观点,整体系统的功能,大于各个构成部分之和。也就是说,构成小提琴的各个零件虽然各自具有一定功能,但小提琴的生命绝非它们的简单相加。制琴师的经验智慧、材料选择、制作方法、加工方式、以及风格追求等软件因素,必将化为劳动心血注入其中。有人比喻说,制作一把好琴,就像养育了一个女儿。此话实不为过。

养育女儿不是搭积木,一方面要遵循规律,一方面要有目标追求;一方面要注重内容,一方面也不能忽略形式;一方面要顺其自然,不能操之过急,一方面要因材施教,对症下药;一方面要充分利用和发挥材质固有的优势,一方面又要尽量避免和补救材料的短处,如此等等。制作提琴又如同制作一双皮鞋,不可能每一块皮子都是最好的皮料,所以要学会搭配。只要总体上相互协同相容共事,就算不错的组合了。

从这个角度看自己的两把琴,也是各有利弊,好坏参半,白玉微瑕,但瑕不掩瑜。在选料配料上,大黄的背板明显不如面板,特别是在横纹上,给人的第一印象实在是其貌不扬。如果背板选用独板且不乏漂亮的大花纹,必定显得出类拔萃。我们已经知道,面板用于声音传导,关系到提琴的表现力,那么背板用于反射,关系到提琴的穿透力。幸亏,当初的制琴师选用了硬度极高的老色木以不致辜负面板,让两块琴板同气相求同声相应,才有大黄今天响亮而传远的“好嗓子”。

老二背板与面板的配置,倒也是门当户对,郎才女貌。都是清一色欧料,一律都有漂亮的花纹,面容修理毫无瑕疵,做工精良无可挑剔,就连琴边上的镶线也是双的。从选料上看,面板过滤性能好,音质纯正,音色柔美,没有任何对不起耳朵的噪音;背板的振动轻松自如,振幅大小均衡,故而音箱共鸣效果好,声音余响悠长。虽然音量和传远没有老大好,但声音相当温柔细腻,丰厚温暖。对这方面我还算比较满意。

从工艺制作的最后成型和装配上,二者各有不同,优劣互见。大黄的琴板比较厚,琴体分量比较重,配件稀少,嫁妆珍贵,别看外表质朴无华,内在实力相当深厚。二棕的琴板比较薄,琴体分量比较轻,配件时尚,浓妆艳抹,别看顶着“欧料琴”的名头,但其内涵是否具有可供开发的发展前景尚不得而知,毕竟年龄还小嘛……

还有一些区别明显的地方:国产老大的琴颈比较细,琴枕的宽度是2cm,进口老二的脖子比较粗,琴枕宽度2.5cm 。不知道是不是这个原因,老琴经受琴弦近60年从未间断的拉力,指板稍低,末端弧面至面板距离19mm,新琴则距离20mm。但不管新琴老琴,面板中心起拱弧形的高度都是1cm,这一点倒是极其相似,可能都是斯琴的缘故。至于其它可调部件,相对来说,老琴的琴码比较厚比较低一些,音柱比较细比较软一些,低音梁较短一些;新琴的琴码比较高比较薄一些,音柱比较粗比较硬一些,低音梁较长,这在以后肯定会谈到。

不知大家有没有注意到,大黄的制作年代是1950年,年近花甲;二棕的制作年代是1960年,2008年才正式售出,到手之后从未松开琴弦,至今没有出现任何开胶断裂现象。仅从这一点看,半个世纪前的制琴师们,对于提琴制作持有怎样一种认真负责态度和高超技艺水平,就可想而知了。

三、声音比较

小提琴的基本功能,是用来发声的。声音的大小、清浊、远近、刚柔、明暗、宽窄、厚薄、冷暖是否能满足人的听觉需求,是作为鉴定其乐器品质高下的终极尺度。我这两把普通琴,虽是“王谢堂前旧时燕”,却也“飞入寻常百姓家”。作为琴主人,时常对两者进行声音上的比对,倒不失为一件孜孜不倦乐而忘返的趣事。

两位琴老婆的家庭出身(国度)不同,先天素质(材质成分)不同,后天教养(制作工艺)不同,尽管生存环境(都归本人使用)相同,其性格秉性、气质风度却迥然有别。大老黄的声音宏大响亮,清澈纯正,传播甚远,刚烈硬朗,明亮激越,但柔润不足,音色略嫌狭窄,发音比较单薄。小二棕的声音缠绵悱恻、温和儒雅、柔情蜜意、宽厚温暖,但不够刚强、不够通透、音质略嫌含混,音色略嫌暗淡。总之,一个高音悦耳紧张偏冷,一个中音委婉松弛偏柔。老琴的优势在于高音区,与板胡声音分毫不让,特别是A弦上的d和g,E弦上的a和b等音位,小型乐队中任何乐器难以将其淹没,发音叫人感奋不已。新琴的优势在于低音区,兼具了中提琴的温柔敦厚,轻歌曼舞楚楚动人,简直就像关牧村、德德玛的歌声动人心弦。而其它音区的声音与之相比,则相形见绌黯然失色了。

就空弦的声音讲,老琴弹不如拉,新琴拉不如弹。老琴空弦拨动起来清亮瓷实,特别是A弦,发出与论坛上音钮一样属于琴弦本身的纯粹声音,且能听到较长的余响;但拉奏起来更上一层楼。新琴空弦拨动起来轰鸣作响,音箱琴板随之振动发出嗡嗡声,余音更厚更长;但拉奏起来则退步很多。

音乐是流动的建筑,而声音就是构成高楼大厦艺术殿堂的木石砖瓦。“一木一石如有意,任是无情也动人”。小提琴何尝不是如此?让每一个音符都成为乐音而非噪音,不单是对小提琴的期望,而且也是对人的要求。一个醉心小提琴艺术的人,不但要学会欣赏声音,品评声音,还要学会制造声音,修理声音。这就是说,已经到了调试阶段了。

四、调试比较

所谓调试,就是在对琴声分析鉴定的基础上,针对不如人意的声音缺陷,对小提琴可调部位的调整试验。既然调试,就意味着不能保证一次成功,特别是没有经验的人,必然要历经失败和反复。虽然“失败是成功之母”,但成功也不是失败的简单相加。可以说,我经历了不堪回首的折腾,N次调试,其中有(N-1)次是失败的,仅有的最后一次维持现状也未必就是最佳状态。进进退退,烦烦恼恼,从无从下手,到侥幸完成,从茫然无知,到初战告捷;从手足无措,到轻车熟路;从两眼发直伤心绝望大脑一片空白,到“柳暗花明又一村”;从误入歧途完全丧失自信骂自己是笨蛋,到“苍天不负有心人”水到渠成……漫长的饱受蹂躏的心理历程,真是苦辣酸甜一言难尽啊!

还有一点更令人难过的是,每次调琴都会让琴大大小小受点伤,越是小心翼翼,越是容易意外磕碰到某些部位,至于折断琴弦就不计算在内了。大黄的面板、背板、琴头和 f 孔,总是“旧伤痕上又加新伤痕”。就连到手不久的新琴,也弄得伤痕累累。真是伤在琴上,痛在心里……希望朋友汲取我的教训,事前采取必要的保护性措施,以免在全神贯注的时候对琴造成不必要的伤害。

对我来说,新琴要调试,老琴也要调试。老琴调整将近三十年,新琴调试将近半年,至今尚不能尽如人意。任何事情都有一个度,虽然“人心不足蛇吞象”好了还想更好,一旦超过了极限就会把事情搞砸了。现在,我已经学会了急流勇退,见好就收,适可而止,保持成果。

在可调的范围内,我主要的调试对象是弦长、琴码和音柱。

1、弦长调试

听人说,有效琴弦(从琴枕到琴码)的长度达不到最低限度330mm,不能保证琴弦进入最好振动状态,直接影响声音。还有,总弦长(从琴枕到拉弦板)的长度与声音质量成正比。根据这个道理,我先后校正了有效弦长,尽量增加了总弦长。方法是:先对琴码位置作了上下移动,使有效弦长符合要求。然后缩短了拉弦板的尾绳,让琴码尽量立于拉弦板与指板末端中间,初步效果不错。调整弦长,也同时是在调整琴弦的张力即松紧程度。实践证明,如果琴弦过短,或张力过大,对面板压力增大,不仅会琴弦振动困难,而且面板传导也随之困难。表现为声音发干发硬,琴弓运行出现打滑现象甚至伴有噪音出现。反之琴弦过份松弛,一是琴弦振幅加大碰到指板产生杂音,二是声音疲软无力甚至发虚发飘。琴弦张力的调整,应视面板厚度与弧度具体情况而定。面板薄一些弧度小的,琴弦张力可以相对小一些。否则,稍一加力,整个琴身随之震动,声音粗鲁急躁却不能传远。哪有歌唱家稍一用力就浑身哆嗦的道理?面板厚一些弧度大的,琴弦张力可以适当加大,运弓加力会使声音更结实、更紧张、更深沉、更传远。当然,每种品牌的琴弦不一样,每一把琴的具体状况不一样,调整起来也要有所侧重区分对待。

2、琴码调试

琴码调试比琴弦调试要复杂一些。琴码与背板同源同种关系密切,要根据提琴背板的具体情况,选择时尽量匹配,加工时有意补救。

例如,大黄的背板比较硬,比较厚,比较重,就选配了与之相适应的黑龙江出产的分量较重的老色木琴码,但在琴码加工时尽量保持厚度,削薄马脚以降低高度,剜心挖眼锉拱梁以减小体积。二棕的背板比较软,比较薄,比较轻,就选用了木质较软、分量较轻的“灰姑娘”,码脚稍厚,同样是剜心挖眼锉拱梁以减小体积。

为什么尽量减小琴码体积(不是没有限度)呢?在一定尺度内,体积越小,发音越轻松、越自然,越灵敏,越清澈。

琴码体积的大小,也应视面板的厚度与弧度具体情况而定,前后两者之间恰好构成反比例关系。如果面板过薄而琴码也过薄,会产生像“破竹篙”一样刺耳难听的声音。如果面板过厚而琴码也过厚,会产生像“大傻瓜”一样麻木迟钝的声音。

挑选判断琴码的方法很多,好琴码的正面(朝向拉弦板)是“雨线”,反面(朝向指板)是“雨点”;雨线愈长愈宽愈深,雨点愈大愈密愈深琴码愈硬,反之琴码愈软。木材颜色较深发暗质地愈硬,木材颜色较浅发白愈软。摔打敲击起来声音清亮发脆质地愈硬,反之亦然。闻起来气味发酸发苦的琴码,其传动性能档次、成熟与干燥程度肯定不如气味焦灼清香的。

琴码的位置,一般不做左右移动,但可以上下移动。琴码向指板方向上移,声音加大加实加紧加硬;琴码下移,声音则会变小变虚变松变柔,相信很多朋友都会有类似体会。

顺便说一下琴码高度,高度不像厚度那样尽量不做调整,它不单是声音传动效果调整问题,而且涉及到琴弦与指板距离的调整问题。琴弦与指板垂直距离过高,按弦吃力影响音准;距离过低,影响振幅产生杂音。按照大多数人的习惯,E弦的垂直距离不低于3mm,G弦的垂直距离不低于5mm。我的意见是要想调整琴码高度时,首先应该调整弦枕,让琴枕沟槽从G弦到E弦逐渐降低直至接近0;然后尽量锉深尾枕沟槽,使尾绳落入其中与面板高度持平;最后再去调整琴码高度(注意:只能降低不能升高否则琴码宣告报废)。

3、音柱调整

在小提琴调试工作中,对音柱的调试是最复杂、最吃力的事情了。有时候费尽九牛二虎之力,到头来却往往事与愿违,劳而无功,甚至严重倒退悔不当初。这不仅因为音柱立在琴体腹腔内不便操作(又不能像外科动手术一样开膛破肚),而且因为音柱对声音的调节作用太重要了。有人说音柱是小提琴的灵魂——神经中枢系统,一点也不算夸大其词。音柱使用与面板完全相同的材料制成,其抗阻尼功能(把声音在传递过程中的衰减降低至零)是其它任何材料都无法取代的。进一步说,音柱的作用不仅仅是支撑音箱的面板和背板,也不仅仅是对面板振动做毫无保留的传递,而且还能对声音品格进行限制调节、对音箱共鸣区进行划分确立。理论上讲,音柱与低音梁异曲同工,分别从低音区到高音区节制音色,他们各自所处的位置互相对称以便遥相呼应的。但低音梁已经固定在面板左侧,可移动的只有音柱了。

说完了音柱的材质性能和位置关系,再来说说音柱的自身状况。小提琴发声的时候音柱也在同步振动,较粗较长的音柱,立起来后比较牢固,但传导速度缓慢拖沓,声音发干发紧;较细较短的音柱,传导速度机敏快捷,但缺乏宽度、厚度以及力度。较轻较软的音柱,传递声音轻松柔和;较硬较重的音柱,传递声音生涩呆滞。所以音柱的材质选择和外形加工,始终是困扰人们的一大难题。

再从音柱的位置看,音柱向上越接近琴码,琴声越响亮;但超过了限度,声音会变得干枯执拗。音柱向下越远离琴码,琴声越柔和,但超过了限度,声音就会变得飘忽松散。音柱越向左移动,低音区效果越好,因为它把能量大多传给了低音;越向右移动,高音区效果越好,因为低音区信号太弱了。至于音柱两端斜面与琴板弧度相吻合,同琴码两只脚与面板相吻合一样,都是合情合理的常规要求。有人提出音柱倾斜度的问题,毫无疑义,还是以垂直站立为好,除非特殊情况需要,没有必要故意让其歪斜倾倒。

以上所说,都是历经无数次失败得出的深刻教训,真有点“字字血,声声泪”的意思!对大黄与二棕进行调试的具体情况,无须细说,明眼人一看便知了。调整后的状态是:大黄的音柱比较细,比较硬,比较长,向上距右码脚边缘5mm,向右距边缘2mm。二棕的音柱比较粗,比较软,比较短,向上距右码脚3mm,向右距边缘1mm。之所以这样,就是主要针对大黄高音强而低音弱,二棕低音好而高音差的弊病,以确保两琴的D弦A弦均衡振动。这是目前所能达到的较理想状态,其他问题只好等到依靠运行开音程序来解决了。

五、开音比较

说到开音,它与调试有一个共同之处:那就是首先要善于发现,找到找准琴声最大的缺陷,然后才能有的放矢、对症下药。调试之前,重在发现小提琴基本发音方面所存在的问题,例如音量的大小,有无疲软无力现象;发音的均衡,有无明显的反差问题;音质的纯正与否,有无杂音问题;振动的和谐与否,有无麻木或无序现象。对琴弦、琴码、音柱的调试,就是针对声音能否具有一定穿透力的问题。而开音的任务,虽然涉及各个方面,但主要矛头,还是要指向改善与提升表现力的问题,即声音的感情色彩问题。开音过程中发现问题要重新调试,调试之后需要进一步重新开音以求巩固成果。二者循环反复,螺旋上升,直至臻于完美或无条件再继续操作为止。

有朋友说,所谓开音,无非就是狠拉几下而已。这话有点以偏概全了。正常意义上的开音,就是对固有弊病的疗救,对声音缺陷的弥补,对先天素质的开发,对内在潜力的挖掘,对声音性能的完善,对提琴价值的提升。开音的方式方法,既有重拉,也有轻拉;既有快拉,也有慢拉;既有拉奏,也有弹拨;甚至还可以轻轻敲击琴板,把琴拿到专业乐团去领略感受,放在扬声器附近接受刺激等等,无所不用其极。归根到底,“外因是变化的条件,内因是变化的根据”,一切开音手段都是为了促进小提琴自身向好的方向转化。具体来说,开音足以促进四个方面的振动:充分振动以解决音量太小的问题,和谐振动以解决发音不均衡的问题,有序振动以解决音质不纯正的问题,模式振动以增加靓丽音位进而扩展华彩音区的问题。就像人的嗓子,如果只知道一味地大声叫喊,不能做到科学训练全面开发循序渐进,好嗓子也会被弄坏的。

什么叫做科学的开音方法?就是按规律办事,千方百计实现目标的方法。我分析过,大黄的弊病主要是低音薄弱,缺乏厚度,声音偏紧,柔韧不足。二棕的毛病主要是高音薄弱,缺乏亮度,声音偏软,刚性不足。不管是新琴老琴,都需要开音;不管是穿透力还是表现力,都有待提高。二者先天条件与后天素质不同,只能因材施教了。具体做法归纳几点:

1、针对空弦声音现状,我对大黄采取多弹少拉的办法,对二棕采取多拉少弹的办法。经过一段时日,有所改善。大黄的空弦不再单薄,而逐渐变得宽厚深沉一些了。二棕的空弦不再飘逸浮躁,逐渐变得沉实清澈一些了。

2、就音量薄弱区来说,大黄多拉低音区,二棕多拉高音区。现在分别有了部分改善,大黄的G弦日渐浑厚,表现力日益丰富;二棕的E弦开始出现亮点,穿透力也悄然增长。

3、就音色挖掘来说,大黄偏刚少柔,就以柔克刚,多用轻弓长弓慢弓拉奏缓慢婉约的曲子;二棕偏柔少刚,就多用重弓短弓快弓拉奏激昂欢快的曲子。对琴就该像对自己的学生,知己知彼,才能填平补齐。琴缺什么,我们就有意识地补充什么。缺刚的,我们就加力;缺柔的,我们就施柔;哪个音不理想,就反复多拉哪个音;哪些区域的声音不好听,就争取多使用哪个音区加强训练。其实声音色彩作为小提琴的表现力,既是为人所喜欢和欣赏的,也是为人所发明创造的。正如琴是人制造的,也是必须由人来培养造就的一样。

4、新琴需要开音,老琴同样需要开音,特别是在刚刚进行过调试的时候,等于重新起步。也许对新琴格外感到新鲜更亲近一些,但对新琴老琴应当一视同仁。“只见新人笑,不闻旧人哭”,那是不对的。有人以为开音对于新琴才有意义,旧琴不再需要开音,是一种认识上的误区。即使一流提琴,搁置起来时间长了,声音也会退色;即使普通新琴,坚持连续使用声音也会进步。“学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开音也是大同小异。

5、开音不能凭一时心血来潮,需要做到旷日持久,衡常运作。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不能急功近利操之过急,否则只会欲速而不达。我每天坚持拉琴一小时,用自己的爱心、耐性、知识来抚育熏陶感化它们,有如“春风化雨,润物无声,天长地久,刻骨铭心”。还怕两只琴的声音,对我没有回报吗?

买琴、拉琴、品琴和修琴,不失为爱琴人的一种幸福。幸福是一种占有,幸福是一种付出,幸福是一种心灵的收获,幸福也是一种美好的感觉。当自己忘情地投入和沉醉在小提琴优雅如歌的声音中,当静下心来好好端详品鉴两把提琴的时候,幸福感就会油然而生。

如果说大黄是质朴端庄的大家闺秀,二棕就是晶莹剔透的小家碧玉。老大体格健壮,坚固耐用,说话高声大气,唱歌高亢嘹亮,是个“上得厅堂的贵夫人,下得厨房的好主妇”。老二呢,天生丽质,秀色可餐,稚嫩娇羞,温香软玉,是个“不解风情的外国妞,情窦未开的青瓜蛋”。眼前一个旧宠,一个新欢,都是爱不释手的心肝宝贝。即使将来有条件娶回更加富贵典雅的“小三儿”,也要做到“贫贱之交不可忘,糟糠之妻不下堂”,与她们牵手一生,白头偕老……

( 2009年4月20日初稿完成,21日最后改定)

3

支持

反对

刚表态过的朋友 (3 人)

相关阅读

发表评论

最新评论

引用 Yalun 2009-4-19 08:36
<P>请继续!</P>
引用 东府花园 2009-4-19 09:14
Yalun老师德高望重,是我一向敬重的论坛前辈,您的吩咐敢不从命?只是不能误了上课,“误人子弟如同杀人父兄”啊!况且我的那点水平您是知道的,所有文字都要边想边写,即使写完了,也许叫朋友们更失望呢……
引用 马达 2009-4-21 09:52
<P>巧了,我家老二和你家大黄是一个娘家,改天发上来你给看看。</P><P>想多看看你家大黄的情况,赶快写续。</P><P>亚伦兄,你的谱子我收到了,多谢了。有的指法还不明白,有机会还要讨教。</P>
引用 小提琴爱好者 2009-4-21 15:57
<P>非常佩服东府老师的探索精神和精彩的文笔,等待续笔。</P><P></P>
引用 东府花园 2009-4-21 18:20
<B>以下是引用<I>马达</I>在2009-4-21 9:52:00的发言:</B>

<P>巧了,我家老二和你家大黄是一个娘家,改天发上来你给看看。</P>
<P>想多看看你家大黄的情况,赶快写续。</P>

<P>这么说,我们就是连襟了,原来您娶我的小姨子作了二房太太,哈哈……
<P>就冲您这句话,我加班加点,终于写完了!
<P>请多指教啊……</P>
引用 东府花园 2009-4-21 18:28
<B>以下是引用<I>小提琴爱好者</I>在2009-4-21 15:57:00的发言:</B>

<P>非常佩服东府老师的探索精神和精彩的文笔,等待续笔。</P>
<P></P>

<P>非常感谢小提琴爱好者先生的鼓励,在您这样的专家和诸多老师面前,东某献丑了,权当交了一份作业,您可要劳神批改啊……</P>
引用 zyw8000 2009-4-21 19:57
<P>最爱看东府老师精彩生动幽默洒脱好文章!</P><P>更希望东府老师旧宠新欢之外再添美娇娘!</P>[em01][em01][em01][em01][em01][em01][em01][em01][em01][em01][em01][em01][em01][em01][em01][em01][em01][em01][em01][em01][em01][em01][em01][em01][em01][em01][em01][em01][em01][em01][em01][em01][em01][em01][em01][em01][em01]
引用 回来火车 2009-4-21 21:52
<P>好!好文章,仔细,有条理.</P><P>另外,呼吁东府老师上pp!!!</P>
引用 东府花园 2009-4-21 22:05
<B>以下是引用<I>zyw8000</I>在2009-4-21 19:57:00的发言:</B>

<P>最爱看东府老师精彩生动幽默洒脱好文章!</P>
<P>更希望东府老师旧宠新欢之外再添美娇娘!</P>[em01][em01][em01][em01][em01][em01][em01][em01][em01][em01][em01][em01][em01][em01][em01][em01][em01][em01][em01][em01][em01][em01][em01][em01][em01][em01][em01][em01][em01][em01][em01][em01][em01][em01][em01][em01][em01]

<P>感谢zyw8000朋友的热情鼓励!在这方面你是专业人士,我不过业余水平,恳请多多批评指教!</P>
引用 东府花园 2009-4-21 22:11
<B>以下是引用<I>回来火车</I>在2009-4-21 21:52:00的发言:</B>

<P>好!好文章,仔细,有条理.</P>
<P>另外,呼吁东府老师上pp!!!</P>

<P>感谢火车版主的支持与奖励,希望能为论坛做点贡献,现在总算尽了自己的绵薄之力了……
<P>我多次尝试发照片,因为文件过大,没有成功。等以后有机会,我会学习上图片的。</P>
引用 wld4803 2009-4-22 00:15
<P>本人经常看东府先生的帖子,每篇都不同寻常,此贴又是非常精辟生动的经验之谈,对我们这些爱琴者是一个绝好的借鉴,本人也是拉琴、买琴、换琴、调琴三十多年,先后买过、换过七八把琴,可以说是三妻四妾了,从普及琴到手工琴,每一把琴拿到手总要反复调个数十遍,好像没有满意的时候,总是希望更好,有时反而适得其反。其中的酸甜苦辣和楼主深有同感,92年时还因为迷恋于调琴,老婆不满意唠叨吵架,一怒之下,砸掉了我最心爱的一只小提琴,到现在我还后悔不已。调琴的经历确实是:失败孕育着胜利,眼泪伴随着幸福。</P><P>还望东府先生今后不断推陈出新,出更精彩帖子供大家欣赏!</P>
引用 WayneJones 2009-4-22 06:12
楼主,再上几张图吧,图文并茂,看着也舒服些,不是吗?
引用 马达 2009-4-23 09:18
<P>一口气读完,热烈鼓掌!</P><P>东府兄勤于动脑,敢于下手,堪为“败家子”之典范,是我等学习的榜样。</P><P>砸掉的琴不知是否还在,若能修复,阖家欢乐岂不快哉!</P>
引用 yhmyhm483666 2009-4-23 11:45
很想看看东府老师的大黄和二棕,能否发上照片给大家开开眼。
引用 东府花园 2009-4-23 14:43
发了几次照片都失败了,文件都超过了1024k,好沮丧!有机会一定让朋友们看看我的两个丑老婆,呵呵……
引用 hbhero 2009-4-23 17:23
好文章呀,就是太长,要慢慢品才行.
引用 robinhand 2009-4-23 17:52
东府老师左妻右妾好有福哇!美文更是堪绝但没图看不过隐,我们要看您的美矫娘。给您个方法把图传上来:在ACDSee中把图用“缩放”下拉菜单的“缩小为”(比如:50%)缩小后,“另存为”一个文件就会小不少K了,这样就可以上传了不是?
引用 东府花园 2009-4-24 06:10
<B>以下是引用<I>robinhand</I>在2009-4-23 17:52:00的发言:</B>
东府老师左妻右妾好有福哇!美文更是堪绝但没图看不过隐,我们要看您的美矫娘。给您个方法把图传上来:在ACDSee中把图用“缩放”下拉菜单的“缩小为”(比如:50%)缩小后,“另存为”一个文件就会小不少K了,这样就可以上传了不是?

<P>谢谢罗宾汉大侠!我练习写又臭又长的文章勉强还对付,鼓捣图片方面就是个大笨蛋啦!等五一放假,我一定照您传授的方法重新拍照,上传两把琴的模样,“丑媳妇总要见公婆”啊,呵呵……</P>
引用 东府花园 2009-4-27 18:48
<P>顺便告知各位朋友,我的老琴大黄,体重(连同微调在内但已卸掉肩托)540克,新琴二棕同样情况下重500克。</P>

查看全部评论(42)

Archiver|手机版|联系站长| 粤ICP备12009865号粤公网安备 44051302000004号

GMT+8, 2024-3-29 08:41

Chinaviolin.NET|提琴唯一性编码标准(VUC)官方网站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