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小提琴网

QQ登录

只能登录,注册无效

手机号码,快捷登录

手机号码,快捷登录





中国小提琴网 首页 名琴鉴赏 鉴赏知识 查看内容

吴昭良:特殊的面板配对


2016-3-18 10:43 | 原作者: wjx_ccb | 来自: 中国小提琴论坛(原文)

摘要: 前几日台湾吴昭良先生在脸书上发表关于非对称面板的配对心得,转载此处供各位参考。 特殊的面板配对 – 非对称面板 unmatched bellies 从特殊面板,谈我这3、5年的提琴梦 对大部分爱好者而言,欣赏、选购一把小提 ...
img_2944.jpg

前几日台湾吴昭良先生在脸书上发表关于非对称面板的配对心得,转载此处供各位参考。


特殊的面板配对非对称面板 unmatched bellies

从特殊面板,谈我这35年的提琴梦
   

    对大部分爱好者而言,欣赏、选购一把小提琴时,无论纹路宽、窄或一般,均匀、对称的面板似乎是毫无疑问的必然。从制琴的取料来看,绝大多数面板以径锯法quartersawn 取材,每一段木料分成镜像的两块拼成面板 (拼板背板亦然。就像人的双手,合掌、打开,就是拼版的简单模拟),木头的纹路随时会有细微改变,虽未能绝对对称,但一般相差不会太大,总是能轻易看出同属一块木料。
   
在某种机缘下,却观察到,有一些琴的制作,却不是依照这个最简单的逻辑去制作,提琴面板的高音侧与低音侧,竟然呈现的是不同宽窄的纹路。近日,仔细地查找资料后,以最有名气、地位的史特拉第发利、耶稣寡奈理为对象(至少可以肯定不是小咖不懂乱做),竟然可以整理出四种不同的非对称面板
    1.
单板面板
   
使用整片云杉,将年轮纹路较密的置放在高音侧,较疏的在低音侧,例子有:
    1. Stradivari 1702 "Conte di Fontana"
ex - David Oistrakh (如图)
    2. Stradivari 1702 "King Maximilian Joseph" (
琴身长仅
347mm)
    2.
双拼板

   
使用非对称的两块云杉,疏纹在高音侧,密纹在低音侧,例子有:
         Stradivari 1702 “Brodsky”
    3.
双拼板      
   
使用非对称的两块云杉,无明确疏密纹之分:

    1. Guarneri 'del Gesu' 1740 “David-Heifetz”
          (
木料分别来自"1739 Kortschak""1744 Ole Bull")
    2. Guarneri 'del Gesu' 1744 "Ole Bull"
          (
木料分别来自 "Sauret"
"David-Heifetz”)
    4.
双拼板

   
使用非对称的两块云杉,密纹在高音侧,疏纹在低音侧:
    1. Guarneri 'del Gesu' 1741 “Kochanski”
          (
木料分别来自 "1741 Vieuxtemps""1740 Ysa?e")
    2. Guarneri 'del Gesu' 1742 “Alard”
    3. Guarneri 'del Gesu' 1743 “Sauret”
    (
一半与"Leduc""Ole Bull"相同 ; 另一半同
"Carrodus" )
   
两块均衡对称的面板,在结构上应该最为单纯、稳定,那为何会有这些非对称的面板问世?背板有枫木的炫丽纹路可以展示,面板在根本无此条件下,有何理由,让这两位大师的工作坊,留下这些以现今眼光来看非常不平常的作品?

   
史特拉第发利取得一整块单板面积足够制作小提琴,却不足以作大提琴的材料,制成至少两支单面板的小提琴,算是合理(第一种),此状况下将密纹安排在高音侧,也符合想象,但是第二种状况,将两块不同疏密的板子拼在一起,却又将较细纹路的安排在低音侧,就真是让人非常非常好奇他的原因、与其结果。
   
耶稣寡奈里的状况更是有趣,根本就像是随手拿块板子,拼起来就做把琴的感觉。几种可能的推测,其一是木料厚度只做一把太多、做成两把又不够,就把余料拿来跟另外余料拼成一把?其二,工坊里木料杂乱,混在一起,只得随意拼凑?其三,为了某个目的,刻意如此安排?
   
第四种情形,依我的想象,比较符合刻意安排的景象,虽然多了不稳定的风险,但或许这样的安排可以在声音上得到极佳的结果。当然,我认为客观上,这点无法靠比较来证实,因为每块木料皆不相同,更不可能同一个木料做两种,如此一来,当然无法客观评断效果是否更佳!我自己手上的Marengo Romano Rinaldi 1891 Turin,正是使用这种高音密、低音疏的双拼板面板制成。这把琴的风格走向是耶稣寡奈里的精神,在面板选材用这个方式,自属合理。这把琴当年是在已经中风多年、目前仍是植物人状态、台湾专业古董提琴先驱、我唯一信任的古提琴专家柏枫提琴 陈珍吾先生处所购得。这把琴在很多场合的'好声'表现,都让许多朋友喜爱,更让我有个极大的好奇心,这样的双拼板,是否真有它的道理。在这个心态底下,寡奈里既然买不起,自己也需要备用的提琴,在心底就埋下一颗种子 - 期待再找一把双拼板琴的种子。
   
这里必须插入一段历史,来解释我后来作法。约莫十年前,陈珍吾先生开始以监制的身分,委托大陆工艺水平极高的工匠,在他的指导下,修正、重建许多几已少人重视的好的老琴风格,将这些对结构、对声学上有着深远影响的细节,加在那些原本就有手艺,但缺乏好琴知识背景的师傅身上,利用大陆低廉的工资、相对虚心愿意配合改变工序的工匠,将他的知识,做'工、艺'的结合,当年,成就了一批批售价只要不到欧洲琴一半,但是声音、外型却更诱人的提琴,嘉惠了包括我自己学生在内,许多人的需要。当时,因为对这种双拼板的好奇,我特意跟他订制了一对,木料对调,一疏一密配对的提琴,纵使未必好过正常板材的成品,那两把琴声音都有很好的发展。后来,在不同的情形下,那两把都被学生给凹走了。可惜,他中风后,这条产线就此中断,陈先生最后一只极佳的拟寡奈里琴,就成了他最后的功勋我还留在身边。
   
几年前,透过同事、学弟叶育宗老师,在丰原咖啡拉花大师李海瑞处,认识当地的制琴师傅张世伟先生。几次的聊天,发现牠似乎是可以实现我梦想的人选。
   
甚么梦想?继续陈珍吾先生没走完的路。为甚么?学生、甚至演奏者,需要的不是艺术品、神话,只是平实的一把'好琴' – 能健康发出好声音的琴。虽然,许多地区都有生产好琴,但是近年来,自己、家长的经济压力越来越大,欧洲进口提琴越来越贵,售价低廉的大陆琴却也普遍质量低廉。陈珍吾的来源断了线,我能不能够找到人,复制他的方法?有一次,张师傅问我,他所生产的提琴,有何改善的空间?记得当时,我真心、却随口的说了一些意见。没想到,半年后,他拿着刚到的提琴,问我'改这样的效果如何?'我真的非常感动,竟然不像大部分找我的琴商,口中虽说请吴老师指导,却从没有下文。这也就是各位,每隔一阵子,经常看到我在张世伟工作室中试琴的原因!我不是买琴,只是试图从琴的各方面,特别是发声上,找出更进一步的可能。一次次的沟通,透过大量历史文献、图资、解说,张师傅以他制琴师傅的角度来理解,将我的期待转化成制程上可行的工序,传达给他在大陆的特约工作室。很幸运的,这个工作室竟也完全愿意配合我们的要求,改变他们千篇一律的生产模式,利用他们极为精准的刀工,诠释我与张师傅的想法,真的是既省时、省钱,又有奇效。
   
最近一批,整个成效已经浮现,他用MA级的材料开始生产全新模具的 Strad 1716 Titian '堤香',声音确实令人惊艳(就是之前6把琴试音的那次,1号、2),我就提出,希望他帮我生产这种双拼板的提琴,在与工作室意见往来多次后,又一把双拼板的琴来到我的手上。这是我头一次开口,'这把我留下了'
   
到目前,虽然才几天,但是这把琴极有弹性、反应敏捷、层次丰富、声音宏大,更重要的是,他具备独奏者需要的'攻击性',一种可以将声音抛射出去的能量。依我的经验,一把琴的声音,不可能靠'养琴'养出来,该具备的条件没有,养再久也不会有。经过3~5年,新琴逐渐稳定后,声音会更松、更醇,毛边减少,锐利感消失,贵金属的灿烂感却必须保持。
   
从严格的角度审视,这个工作室还有几个细节:翻边、corner......,但是,这些毕竟较属''这一层面,真要要求到一如老意大利琴般的优雅,工匠必须花费更多时间去细整,当然,消费端就必须花更高的费用取得。或许,在市场对相对高阶的大陆制提琴接受度提升后,这样的完美,才是可能追求的。至于,未来张世伟工作室会不会把双拼板琴视为产品线的一环量产,可能还有待市场的反应。
   
犹记得,当年的陈珍吾,非常不认同将他的琴定位在'大陆琴',他认为,整体的构思都是他的,只是委托外制。现在,提琴市场更显多元,就像大陆制作的iPhone,没有人会认为他是大陆手机一样。时间,或许会重新定义所有提琴的价值。就像19世纪重新定义提琴身价的历史一般。
   
这篇文章我一直很怕写,因为怕被当成业配文。但是我想,就算被当成是业配文,我也应当写出来,因为这包含了两阶段提琴制作的进程,而这个过程,还不只是为了圆自己的梦。小时候,羡慕别人有好琴,我只有Hofner 330可以用,那还不是我自己的琴。但是我用它拿到全国音乐比赛全区第一名,也用它考上国立艺术学院(现北艺大)。总梦想,要是早一点有好琴可用,我会不会进步更多?我也一直有梦想,让有心学琴的朋友、学生,可以不需用天价,就能买到属于自己的好搭档。这,似乎已经不是梦想了。
   
最后,若有其他的琴商、制琴朋友们,假使您愿意,我都欢迎一起讨论、研究、分享,就如同我在脸书页面公开分享我的见解一样。不是我懂得多、少,或是对、错的问题,而是我一直相信,水涨船高,只有大家都更好时,我们才是更好。大家都分享,大家都获益。大家都挖墙脚,这个环境就将会崩解。



1

支持

反对

刚表态过的朋友 (1 人)

上一篇:好琴是什么下一篇:音色好的秘密

相关阅读

发表评论

最新评论

引用 tgpzdlx 2015-11-17 20:00
好文章,好观点。继续下去,有好成果!
引用 日瓦戈 2015-11-18 18:20
嗯嗯!好啊!就是要这种不断探索的精神,小提琴制作行业才能进步,甚至于超越。我感觉不管怎么样?实验是非常有必要的。顶一个! 
引用 wjx_ccb 2015-11-22 11:21
<span style="font-size: large;">因发文那天浏览器禁止引用附件,今补发原文配图。</span>

查看全部评论(3)

Archiver|手机版|联系站长| 粤ICP备12009865号粤公网安备 44051302000004号

GMT+8, 2024-3-28 21:20

Chinaviolin.NET|提琴唯一性编码标准(VUC)官方网站

返回顶部